HQU News

华大新闻

华大新闻

  有这么一位老人,他一生驰骋商界,成绩斐然,却低调务实,谦逊稳重;他时刻关注华大,默默奉献,善行善举,却从不张扬;他德高望重,荣衔满身,却虚怀若谷,淡泊名利,连与自己相关的宣传报道和纪念留影都鲜有保留;他信守承诺,为此鞠躬尽瘁,奔波半生,却从不计较半分……他就是著名爱国侨领、华侨大学第一至第五届董事会副董事长许东亮先生。

    爱国爱侨 矢志不渝

    许东亮,原名许乃昌,曾用名许开盛,民国四年(1915)三月二十二日出生于福建省金门县后湖村,上个世纪30年代初曾就读于福建龙溪工业职业学校。1938年,为避战乱随友赴新加坡谋生,后转迁印尼,从小生意做起,逐渐走上轨道,与友人合伙创办“信德行”“光昌行”“通达行”等商行。抗日战争期间,他团结海外侨胞,捐款捐物,成为抗日侨领;抗战结束后,他热心侨务,支持国家建设发展。1950年,许东亮在印尼与好友苏秀荣先生合股经营“公大行”商贸行,公司冲破西方国家对新中国的“经济封锁”,为祖国寻求各种紧缺物资;万隆会议期间,除了努力做好后勤、安保工作外,许老利用先前建立的关系,为双方谈判代表穿针引线,使会议得以顺利进行;上个世纪50年代后期,印尼出现巨大的排华浪潮,为了确保海外侨胞安全,许老积极利用手中的资源,协助撤侨回国,保障了侨胞的安全。1965年,许老转往香港发展,首先在港创立了华丰国货。在其苦心经营下,华丰国货创下了辉煌的业绩,并成为爱国企业的代表。之后,许老还创建了大众动力机械有限公司,通过该公司积极向海外推销中国的电子产品,为中国电子产品走出国门打开了一条新通道。

    在苦心经营事业的同时,许老热心参与社会公益,支持祖国和家乡建设,在各地捐资办学,其善行和义举得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赞赏和肯定,先后受到邓小平、江泽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1986年4月,许东亮先生出席第六届全国政协会议时,受到邓小平同志的亲切接见。

许东亮先生担任华丰国货有限公司董事长时与公司同仁合影

    六字诺言 践行半生

    许老一直十分关心华侨大学,在其平凡而又伟大的一生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莫过于其对华侨大学作出的贡献。

    1960年,中侨委筹划创建华侨大学,时任中侨委主任的廖承志先生派人陪同许老赴福建泉州看“一块地”,这块地正是现今华侨大学泉州校区的所在地。从那一刻起,许老便与华侨大学结下了半生情缘,从此以后,他将自己大半生的心血倾注于华园,为华大的发展积极奔走。

    华侨大学创建初期,正值国家困难时期,学校的创建也面临重重困难。受廖承志先生的嘱托,许老积极在海外筹募资金,用以支持华侨大学的创建。凭借其先前建立的良好信誉和人脉关系,他终不负廖公重托,并个人带头捐资5000元用于支持陈嘉庚纪念堂建设。改革开放后,为向海外华侨筹募资金共同办好华侨大学,学校筹划成立董事会,亲任校长的廖承志先生特地邀请许老等人到北京共同商讨成立华侨大学董事会事宜。1980年1月18日,华侨大学董事会宣告成立,成为国内高校最早的董事会。从第一届董事会开始,直至2008年仙逝,许老一直出任董事会副董事长。廖承志先生生前一再嘱托,请许老务必帮助学校和勉励董事共同努力办好华侨大学,而廖公“临终托付”的故事亦一直流传于中国侨界,只是简单的“许先生,拜托了。”六个字,许老意会地点了点头,一个诺言就此许下。

    许老不负廖公重托,不负海内外侨界和乡亲的期望,用自己的大半生践行了对廖公的承诺。他不仅利用其在港的条件与侨胞的身份,为华大的物资采购、人才引进创造有利条件,其个人及他所领导的社团、公司更是不断捐资兴建华大:1979年至1980年,许老所属的大众动力机械有限公司先后向华大教育基金捐款15万港元,用于陈嘉庚纪念堂的建设等;1987年,大众动力机械有限公司和华丰国货有限公司分别捐款20万港元和30万港元给华大教育基金,前者还捐款5万港元给华大用于购买印刷机;1990年,华丰国货有限公司捐赠华大价值116.75万港元的物资设备;1994年,华丰国货有限公司出资230万港元,用于兴建华大留学生公寓“华丰楼”;2000年,公司又捐资华大教育基金10万港元。

    许老心系华园,除了自己捐资兴建华侨大学外,更是利用其人脉关系,积极在海外筹款支持华大的建设和发展。1980年,许老在海外筹集资金147万港元,用以陈嘉庚纪念堂的建设;1990年,许老将筹得的六百多万元,以印度尼西亚中华侨团总会的名义,在华侨大学捐资兴建了“侨总图书馆”。

    而最为可贵也最令人敬佩的是,2004年,在其夫人因病需要每周都做透析,且自身经济并不十分宽裕的情况下,许老仍然坚持将自己一生的经营所得,与好友苏秀荣先生一起,以香港大众动力机械有限公司的名义,合捐100万元港币,用以重修华侨大学侨总图书馆期刊分馆,并命名为“大众图书馆”。

    “我必须做好华侨大学的事。”这是许老不变的信念。为了办好华大,他在海外积极奔走,曾多次赴印度尼西亚、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为华大集资募款。

    从参与创建华侨大学开始,许老就为华大的发展尽心尽力,一方面,为改善学校的办学、科研和师生的生活环境,他不辞辛劳,在海外积极奔走集资募款;另一方面,为提高学校的教学、科研水平,建设学校的人才队伍,他煞费心神,建言献策。在1995年的华侨大学董事会上,他推动华大董事会作出决议,支持中青年教师到国内重点大学在职攻读博士学位,为华侨大学培养了大批的骨干人才,这一决议至今仍对华侨大学的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1961年11月14日,许东亮先生(右二)等人视察华大工地后留影。

1980年1月,华侨大学董事会成立大会会场。

1980年1月,华侨大学董事会成立,许东亮先生(右二)出席并出任董事会副董事长。

    丘山之功 永世铭感

    于华大而言,许老可谓建有丘山之功。他曾经说过:“只要我活着一天,就是华侨大学的副董事长。”从与华侨大学“相识”的那一刻起,许老无时无刻不在关注着华大,即使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许老仍惦记着华大的发展。他嘱咐家人,把自己死后的金银钱财捐给华侨大学,如果不够100万的话,由子女垫足100万元。2008年,许老的长子许丕新先生兄妹等遵嘱捐资100万元,支持学校建设。

    于华大师生而言,许老可谓恩重如山,他是海外华侨关注、帮助、支持华侨大学建设与发展的典范,他代表了如杨振志、柯伯诚、陈焜旺等一大批海内外校董,他们为华侨大学的发展默默地奉献着自己,无私地将华侨大学视为自己生命的一部分。

    许老为教育公益事业所作的贡献得到了国家、社会的肯定和赞誉。1990年,福建省人民政府特制了一块“金质奖牌”赠予许老,以表彰其为家乡教育事业所作的贡献;2002年,华侨大学为表达对许老的崇敬之情和感恩之心,弘扬许老的爱国精神和崇高品德,经报请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国务院侨办同意,决定首开先例,授予许老“名誉博士”学位。2002年12月23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国务院侨办相关领导和学校领导专程赴港,在香港中华总商会隆重举行仪式,为许老颁授“名誉博士”学位。在学位授予仪式上,许老仍将自己的成绩归功于学校领导和广大教职工,将荣誉归属于关心和支持华侨大学的众多海外华侨华人,高风亮节,“只求奉献,不图回报”的宝贵精神,感莫可言。

    为缅怀这位在华大发展史上功不可没的“华侨第一人”,学校于2008年将泉州校区原物理楼命名为“许东亮纪念楼”,并在春华园内矗立一尊许老的纪念铜像,以示永远铭记。这尊铜像望向秋中湖畔廖公铜像,似两位世纪老人,在互诉一生侨缘,共同守望着华园这方沃土。

2002年12月23日,我校为许东亮先生颁授“名誉博士学位”。

2008年9月,许东亮先生纪念铜像在泉州校区揭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