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QU News

华大新闻

华大新闻

机电学院学生陈谱陆(中)、工学院学生黄天旭(左一)获得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一等奖

    第九届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决赛成绩近日揭晓。华侨大学机电学院学生陈谱陆、工学院学生黄天旭代表福建省赛区非数学专业组参赛(福建省名额5人),双双获得一等奖的优异成绩。

    这不仅是华侨大学自第二届开始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的最好成绩,也是华侨大学在全国性数学类学科竞赛上的历史性突破。

    “很意外,因为这个比赛高手如云。”黄天旭说。

    “个人运气,很幸运。”陈谱陆也相当谦逊。

    但带队的数学科学学院教师李锦成却说:“他们在决赛前很辛苦,两个人每天都讨论问题到深夜。”

    要知道,由中国数学会主办的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是目前国内最高级别的大学生基础学科竞赛,也是全国影响最大、参加人数最多的学科竞赛之一。

    而每年参加这项比赛的华大学生,也都是通过层层选拔出来的。“初选一般都是通过学校在六月份组织的校数学竞赛进行——比赛由校友投资赞助,希望通过竞赛激发同学们学数学的兴趣,同时寻找发掘数学人才。”李锦成如是说。

    除校内选拔比赛外,学校也会组织同学参加厦门大学每年举办的“景润杯”数学竞赛,在比赛中获奖的同学也会吸收进华侨大学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国赛队伍。“参加国赛的话,对于数学功底和数学储备量都是有一定要求的。”李锦成表示,对参赛选手的选拔,会按照不同年级的情况作出要求,但总体上每年都会派出不同年级的数学类、非数学类选手10名以上,竞逐全国预赛。

    而陈谱陆与黄天旭,就是以非数学专业预赛一等奖的成绩进入全国决赛的。

    “数学竞赛基本是没有办法在考前突击准备的,准确来说,钻研数学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黄天旭表示,出于对数学的喜爱,他自学了部分数学专业的课程,参加过一些数学竞赛,也经常和一些优秀的同学、前辈一起讨论数学题。“我练的许多题目基本都是大家在QQ群中提出的难题。当难题分享并解答出来之后,不是一个人获得了这个解题方法和思想,而是一群人都获得了。这是分享的力量。”

    而自2014年入学华侨大学,接触数学分析等内容开始,陈谱陆在“从直观到抽象,再拓展到更抽象”的过程中,逐渐找寻到数字与符号的乐趣。他会在许多个夜晚敲开老师或朋友的聊天窗口寻求一个解答;会用五天时间“啃”完《实变函数》课本;会与志同道合者通宵讨论数学理论到黎明;遇到难题则思索、请教他人,不得出答案不罢休……

    “正是有这样的热情和钻研精神,我们这些老师对他们很有信心。”李锦成说。而陈谱陆和黄天旭也不负众望,获得了全国一等奖。但他们更由衷感谢学校和导师对他们的指导和帮助。

    据介绍,以往备赛都是把挑选出来的参赛同学集中起来上课培训,但因为时间少,人数多,培训也比较笼统,不能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疑惑和问题进行辅导。与这种传统培训模式不同,本次竞赛在培训阶段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利用QQ群等联系方式让大家一起讨论解决,一起交流。

    “如果学生有不懂的地方,可以随时在群里找教师解答。这就相当于24小时一对一的老师辅导,效果比以前好了很多。”李锦成说。

    回顾这场决赛,陈谱陆和黄天旭都认为过程的精彩胜过结果。“比赛过程中最高兴的事,就是认识了许多数学‘大咖’和数学爱好者。我们考完后,还和其他省份高校的‘高手’在酒店里半夜刷题、交流呢。”黄天旭笑着说。

    从预赛到决赛,从十一月到三月,从准备预赛时的漫无目的到充分了解自身能力之后的自信,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成为陈谱陆、黄天旭华大生活中十分精彩的一笔,两人也建立起深厚的友谊。这不,前两天,身在厦门校区的陈谱陆专门来到泉州校区,到数学科学学院寻找研究生专业课本,顺便与黄天旭交流数学。

    此次泉州行,陈谱陆抱回来的十几本书已经列入他近期的学习计划里,并且,受竞赛培训模式启发,他在赛后建立了一个华侨大学数学爱好者交流群,在群里邀请同学们互相提问、解答,共同攻克难题。

    “有这样一个集散地,就能在学校召集到更多的数学爱好者,营造良好的数学钻研氛围。”黄天旭相信。

    (原载2018年4月17日第910期《华侨大学报》)

 

(值班编辑:温雅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