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QU News

华大新闻

华大新闻

庄其仁教授(左三)和学生在一起

坐在我们面前的这位长者,头发泛白,身着一件灰色衬衫、深色西裤,一股谦谦师者的平和之风,令人倍感亲切。

从教近30年来,他几十年如一日,坚守教学与科研一线,教书育人,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对教育事业的执着、热爱与坚守。

30年来,他为本科生和研究生开设多门专业课程,教学工作量超过学院平均数。其中,本科课程“光电检测技术”被评为2016年华侨大学百门优质课程。

他热爱教学,但他的课堂并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而是“问号式课堂”,强调启发式教育。课上,学生经常被他一连串问题问蒙,如为什么天空是蓝色的、为什么玻璃是透明的……然后,他再用专业的知识引导学生来解释。

“我们很喜欢、享受这种启发式的探讨互动学习氛围,既有趣,也理解得比较透彻。”他的学生如此评说他的课。“在与学生的互动交流中,教学相长,尤其是看到学生因为我的课学有所获时,就很有成就感,动力更足。”他说。

他认为,工科人才培养,尤其是“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学生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为此,他不遗余力地加强对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本科课程中,他会布置很多“动手”作业来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的转化与应用,提升自身综合能力。比如,《光纤技术及应用》课上,他要求学生动手做光纤话筒、智能小车等。虽然深知如此上课要比上一般专业课多花成倍的时间,但他依然愿意并坚持。“实践过程中,学生就会不断遇到问题,来与我交流、探讨,”他说,“比起考试成绩,我更希望看到学生在动手过程中,学习能力、知识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高。”

参加科创是提升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的重要路径。他鼓励学生参与并长期指导学生科创工作,即使几近退休年龄依然坚持。2017年,他指导的“无笔环保写字魔板”项目获得“挑战杯”国赛三等奖、省赛一等奖以及华侨大学校长特别奖等,他自己也获得了省“挑战杯”赛事“优秀指导教师奖”荣誉。

而他自己也勤勤恳恳,繁忙教学之余坚持从事科学研究,先后主持了10余项省部级科研项目,其中科技重点项目3项,发表了70余篇学术论文。他还获得专利授权10项,其中发明专利2项等。参与的一项目获得“泉州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他坚持因材施教,尊重学生个性的发展。对于动手能力偏强的学生,他引导他们更多地参与科创等实践活动;对于理论知识比较扎实、有学术潜质的学生,则多为其创造条件开展学术交流。在“第九届国际信息光学与光子学学术会议”上,他指导的2名研究生就用英语进行了口头报告。

“教书”之外,他不忘“育人”。无论是本科教学,还是带研究生及科创团队,他都率先垂范,引导学生做一个勤奋好学、有社会担当的人。他的科研,以应用型为主,关注的多是实际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如LED照明刚问世时,为让人们使用更加健康、舒适的照明,他提出自然光型窗式平板灯研制与开发等。他指导的学生科创项目如“无笔环保写字魔板”,也是利用光学的一些原理制作出无粉尘、无颜料污染的环保写字板,让孩子们能更健康地学习。“我真心希望学生具备一种社会担当的精神,努力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一些‘痛点’问题。”他说。

他也将学生视为“自己的孩子”,希望他们能快乐地成长。为此他总是想方设法让学生变得有信心,引导他们拥有积极向上的学习和生活态度。他也经常与学生互动聊天,每周四还常在食堂与学生一起午餐,畅聊学业、情感、生活等问题,期间欢乐不断。

2016级研究生张晓婷因行政保研,前两年时间主要花在工作上,进入学习和科研的状态较慢,一度很焦虑。在他的耐心鼓励与指导下,张晓婷很快度过焦虑期,树立信心,之后成为“无笔环保写字魔板”项目负责人。“项目开展过程中,每次碰到技术性难题等,老师都会想办法帮忙解决,好几次陪我们一起加班到深夜十一二点。”她说。

“教者,效也。上为之,下效之。”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教导、影响着学生,如春雨一般,润物细无声。

他,就是华侨大学2016-2018学年师德模范、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庄其仁教授。

(原载《华侨大学报》2018年11月13日第934期)

 

(值班编辑:张罗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