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 the Media

媒体华大

媒体华大

    最早系统地将伦理与政治融为一体的是孔子,他深入总结了夏、殷、周三代的治国思想和经验,提出了“为政以德”的思想。孔子认为,只要施行德政,就自然可以远者来近者亲,受到全天下人的拥护。而且,孔子还将施政的过程与统治者的德行修养完全结合起来。

    先秦儒家从孔子到荀子,历经两三百年时间,正好处于雅斯贝尔斯所谓的“轴心时代”的高潮期。此时,兼并统一战争愈演愈烈,各诸侯国出于富国强兵或兼并他国一统天下的现实政治需要,纷纷延揽大量的文士以满足治国与攻伐的智谋要求,于是诸子及其学说就有了足够广阔的社会政治舞台。因此,诸子百家基本上都是以结束分裂割据局面、重建社会秩序为理论建构的目的。

    伦理型政治源于民本观念

    儒家的政治思想是一种以伦理为基点和中心的伦理型政治哲学,其伦理原则与政治原则相融相通。伦理型政治也即王道政治,其特点是任德不任力,依仁不依霸,强调以德服人,以仁、礼治天下。这种伦理本位的政治思想产生于人类主体意识和民本观念的觉醒。中国从夏、殷到周,人的思想意识从尊天、尊神逐步发展到尊人,治国理念也从重刑罚、轻仁德逐步向轻刑罚、重仁德发展。如《礼记·表记》指出,夏道尊命,教人敬畏天命;殷人尊神,教人服事鬼神而相对轻视礼乐;周道尊礼尚施,教人以礼,导人以德。周代社会文明已具有了较强的人文理性精神,仁德意识明显提高,统治者尤为重视以德治国。西周初期,辅助周成王摄政的周公旦便总结前代治国的经验教训,提出了“敬德保民”的思想。他认为,统治者要治理好国家,就“不可不敬德”,惟有“疾敬德”,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成为有德之主,并将“德”“明光于上下,勤施于四方”,以己之德劝民怀德,才能化成天下,使社会和谐平治,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周公旦还建置了体现这种德治精神的新的礼乐制度,以之作为“敬德保民”的辅助手段。

    最早系统地将伦理与政治融为一体的是孔子,他深入总结了夏、殷、周三代的治国思想和经验,提出了“为政以德”的思想。孔子认为,只要施行德政,就自然可以远者来近者亲,受到全天下人的拥护。而且,孔子还将施政的过程与统治者的德行修养完全结合起来,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在孔子看来,统治者个人的德性在政治中无疑是至关重要的,只有具备了仁德,贯彻忠恕之道,才有资格为政,才会受到民众的诚心拥戴。到了孟子,则为仁政找到了自然善的人性依据,从人的道德心理和道德情感入手,将儒家的伦理政治内化为人心的自觉选择。伦理把握着政治的生命,能否真正贯彻仁政是国家政权存亡兴衰的根本,这是儒家的共识。

    儒家仁政的建制化始于孔子

    从孔子到思孟学派,由于仁德难以具体量化的特性,将其用于政治实践中就很难建构出明确而细密的以仁为核心的政治制度,只能靠道德上完满的圣人执政才能贯彻仁的精神,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故而孔孟的仁政主张在“礼坏乐崩”的战国中晚期必然是“迂阔而不见事功”的,各诸侯出于现实的紧迫利益考虑对孔、孟诸儒持敬而远之的态度也就不足为奇。当时深受统治者欢迎的是法家一派颇有现实针对性的实用政治哲学。他们基本都倾向于人性恶的说法,故而强调“不可须臾忘于法”,希望“法任而国治”。由此而拟定的一系列政治、经济等制度都具有显著的当下性和可操作性,可解统治者的燃眉之急。

    但是,儒家发展到战国后期的荀子,关于天下统一与秩序重建的思路出现了一个大的转折。荀子援法入礼,主张治国之道在于礼法并用,以礼为“治之始”,法为“治之端”,兼采儒法两家。但荀子礼治思想的核心要素仍然是伦理,他以礼为“法之大分”“类之纲纪”,将法制规范(“法”)纳入道德规范(“礼”)之下,显然只是令儒家政治思想有了制度化的表征,而非有意削弱其伦理色彩。荀子思想的现实主义品格决定了他对思孟一派强调人之善性发掘的理想化思路的扬弃,基于“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的人性认识而融合了法家的法治思想;儒家伦理至上的德性主义精神传统又使得他坚持礼乐的象征意味及其对社会的垂范警示意义,以及理性的自我调节对人类行为的控制能力,并以之消解法律制约对人的情感与道德的漠视。因此,儒家的伦理型政治思想到了荀子那里,可以说是博采众家之长并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这对后世封建政治思想与形态产生了重要影响。

    大体来说,先秦儒家政治思想虽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有所衍化流变,但同时也具有以下几个一以贯之的理论特征。第一,人(民)本主义。孔子的“仁者,爱人”,孟子的“仁也者,人也”以及荀子的“礼以顺人心为本”等,都体现了儒家“人本”意识的逐步觉醒,由此亦引发了孔、孟、荀三者在政治生活中对“以民为本”思想的极度重视和宣扬。第二,实用理性。儒家立论以“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为本,尽管难以立竿见影,但其注重现实事功的实用理性色彩仍较鲜明。孔、孟的仁政与德治虽然较为理想化,却都是针对社会现实展开的理性思辨,而荀子则更是典型的“政治实用主义”,其人性恶思想以及“隆礼重法”的政治制度设计等无不彰显出此特点。第三,政德与私德的统一。儒家的政治思想都是通过个体的道德修养、道德教化等表现和贯彻实施的,譬如孔、孟崇尚政治生活中“爱人”之“仁”,荀子则主张“化性起伪”,注重对个体之“礼义”德性的崇尚与追求,都体现出了政治伦理与私德建设的融会贯通。作为特定时代的政治伦理理想,儒家思想体现出了应有的思想史价值。

    (作者单位:华侨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

    原文链接:http://ex.cssn.cn/sf/bwsf_zx/201705/t20170523_352773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