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 the Media

媒体华大

媒体华大

    五年前,从北京唱响的“中国梦”引起海内外中华儿女共鸣。五年来,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实践,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到“一带一路”;从经济转型发展到反腐倡廉……中国的头条新闻总能引发海外华侨华人的思考与感怀,侨胞们与祖(籍)国、家乡呼吸相通、砥砺奋进。
  “这五年•我与中国”征文活动发起后,海内外侨界踊跃来稿,表达心声。一篇篇优秀征文也将陆续与大家见面,共同讲述“我与中国的这五年”。
——编者按
到中国求学 把握“一带一路”契机
陈玉兰
  记得刚上小学时,父亲给我准备了一些文具,这些文具印有特别的图案,父亲告诉我哪个图案是万里长城、天安门、天坛、仙桃等,而这些都是在父亲的家乡——中国。
  从此,小心灵就对中国充满向往,向往着可以在天安门和天坛吃到仙桃,万里长城的尽头也许可以看到嫦娥、七仙女或是牛郎织女。
  母亲虽是好几代土生土长的老华人,但却有讲不完的中国神话故事。这小小的图案和神话故事,成为我构筑中国面貌的材料。在一幅幅勾勒的遐想中放飞无限的憧憬……
  父亲常说等我长大后,也许就可带我们去中国看石埕祖厝、去读书、看亲戚。
  童年的我根本不明白大人们的困惑。长大后才明白这个困惑给当时南来的华人造成了深大的鸿沟。而这条长达三十年的鸿沟折断了父亲回乡的梦!
  父亲殷切地盼望中印尼两国外交恢复正常,可以和亲兄弟见面。但这一盼,五年、十年……直到父亲病逝都没能和在中国的兄弟见上一面。
  父母亲离世后,我们对中国的印象也随着岁月慢慢流失。
  直到有一天,大嫂好不容易请来了一位中文老师——许老师。许老师每周给我们上两小时中文课。我又慢慢拾回对中国的印象记忆。
  那个时候,中文刊物被列为禁品。当时只靠一些残篇断简的中文教材、许老师记忆中的唐诗宋词,《尺牍》《通书》里的增广贤文及每天刊登在《印度尼西亚日报》的武侠小说,年复一年地作为养育我们这代人的中华气质之精神食粮。
  几年过后,许老师也因年迈回乡安度晚年,我们学习华文就画上了句号。我修完了企管专科后,家兄计划在澳大利亚置业,便把全家都带到了墨尔本,让孩子们继续在那里接受教育。
  1995年,家兄偶然在《印度尼西亚日报》看到一则组织到新加坡参加HSK的迷你广告后,让我报名参加,测一下我的汉语水平。我按照广告找到了组织人徐敬能老师,在徐老师的鼓励下,我同时报考中级和高级。很幸运,我都考得好成绩。

图为作者(左五)到华侨大学攻读本科和硕士学位

  据徐静能老师说,当时印尼全国获得高级HSK证书的只有2个人,我是其中一人。这个成绩就成了我人生的转折点!
  印尼国立大学中文系、达尔玛波沙达大学中文系请我去给学生上课。真是初生之犊不畏虎。在教学过程中,总出现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困惑,生怕误人子弟。
  1996年,我到北京语言学院(今北京语言大学)进修。当时中印两国也已经恢复了外交关系。第一次到中国感到非常兴奋!历经了多少岁月总算能完成父亲的遗愿;孩子能在中国学习!家兄和大嫂都到北京来陪伴我。家兄在北语看到了汉办的办公室,帮我报名“世界汉语教学学会”成为永久会员。
  当时,在中国的印尼留学生屈指可数,因此得到印尼驻华大使馆的关注,时常派车接我到大使馆吃印尼饭,聊聊在北京的学习经历。
  1997年家兄和堂兄成立家族基金,修建在福建晋江的百年祖厝——石珵祖厝。家兄带我们全家到晋江参加祖厝入主仪式时,特地带我们参观华侨大学,并告知我们父亲在世时提过家乡有一所好大学,以后可在这里上大学。当我们在嘉庚纪念堂前面拍照时,金宁老师看我们非本地人模样,走过来问是否需要帮助?金老师鼓励我来华大读本科,还介绍申请奖学金的方法。当时能有奖学金是多么荣耀的事!在金老师的帮助下,我很顺利地来到华大接受本科教育后又攻读硕士。我利用等待秋季开学的时机,到北京大学进修。很幸运,在北京感受了举国欢腾的香港回归!
  有一次在北语参加自费进修,课程即将结束时,老师建议我先别回国,参加国际班培训。培训为期4周,3周课堂教学1周到承德文化考察。课堂教学结束后,我背上行囊,与其他国家的中文老师兴高采烈地上了开往承德的旅游车。当老师点名的时候,没有我的名字。经带队老师查清楚后,通知我下车,因为印尼和中国没有建立教育方面合作,自然我没有考察经费。我黯然下车。

图为作者组织印尼学生到中国参加“寻根之旅”夏令营

  我当时觉得在回国前,应去咨询两国教育领域合作的条件。我就到汉办向李桂玲主任咨询如何开展两国教育领域合作。李主任让我先到印尼驻华大使馆去请示大使。我向昆达拉大使说了我的经历,大使说:“使馆这里开绿灯全力支持,你回去向国家教育部和中国驻印尼大使馆那边探讨这项合作的可能性。”
  回国后,家兄让我找徐静能老师。徐老师欣然和我一起跑教育部和中国大使馆。国家教育部校外教育司给予大力支持,设立国家教育部华文教育统筹协调处,由茵妮女士担任主任、徐敬能老师为副主任,我担任全国华文统一会考的考务主任。
  2001年5月13日,中印尼两国教育部签订了合作协议。就在这个框架下,印尼华文教育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学校可以实施中文教学,民间也可以开办华文教学机构,印尼华文教育顿时呈现了欣欣向荣、百花齐放的景象!
  我2004年硕士毕业,同年获得中国国家政府奖学金攻读博士。作为印尼第一位博士奖学金学生甚是荣幸!2007年按时毕业。第一次从中国进修回来后,极力向学生介绍中国的教育,每年都带学生、华文老师到中国培训,帮学生报读中国大学及硕士、博士研究生。

作者(右)创办印尼智民学院从事华文教育事业。图为欢迎华侨大学校长贾益民到访。(图片均由作者提供)


  时间如梭,一晃就是21年的光景。
  在共建“一带一路”的今天,印尼赴华留学人数逐年稳步增长。据中国驻印尼大使馆提供的数字,目前有1.5万名印尼学生在华留学(约占外国赴华留学人数的5%)。
  印尼国家教育部对印尼学生留学取向的调查结果显示,印尼学生到中国留学取向排在全球第五位,占12%。五年来,印尼学生赴华留学人数增长了2.46倍。
  看着自己曾经为之努力的两国教育合作结出的硕果,感觉无比欣慰与自豪,也更加坚定了我在印尼从事华文教育、不断为两国教育交流合作做贡献的信心和决心。
  如今,“一带一路”建设为印尼年轻一代的朋友提供了很好的契机和极大的发展空间!两国教育领域合作的前景,无限广阔和美好!
  【作者陈玉兰系印尼首位中国政府奖学金博士生、华侨大学印尼区研究生主任、印尼智民学院校长】

     原文链接:http://www.chinanews.com/hr/2017/08-08/8299033.shtml 

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