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 the Media

媒体华大

媒体华大

  

参加首届陈嘉庚奖学金颁奖仪式的获奖者。(林志杰 摄)




  本报记者 应洁 王玉婷


  见习记者 林施赟


  我市以“嘉庚”之名设立、面向华侨华人子弟的奖学金,既是对嘉庚先生的缅怀和纪念,更是传承弘扬嘉庚精神的创新实践。今年来,厦门设立陈嘉庚奖学金的消息在“海丝”沿线国家尤其是东南亚一带华侨华人中引起强烈反响。借着“一带一路”的东风,陈嘉庚奖学金的设立,犹如向海外送去一股惠侨利侨的“嘉庚风”,不仅为许多渴望回到祖籍国接受教育的学子提供了圆梦机会,也为推广海外华文教育、推动中华文化在“海丝”国家传播架起了桥梁。前日,首届陈嘉庚奖学金颁奖仪式在集美举行,同时举行的还有陈嘉庚教育基金会第七届理监事就职典礼。


  陈嘉庚奖学金今年由市委统战部牵头创设,它与“陈嘉庚教育基金会”关系密切。据介绍,陈嘉庚教育基金会的前身是厦门集友陈嘉庚教育基金会,后者是香港集友银行为纪念集友银行的创办人陈嘉庚先生于1989年成立的。今年初,作为弘扬传承嘉庚精神的崭新载体,市委统战部谋划创设了“陈嘉庚奖学金”,今年6月,结合厦门集友陈嘉庚教育基金会换届工作,在省委统战部、省民政厅和集友银行的支持帮助下,厦门集友陈嘉庚教育基金会更名为“厦门市陈嘉庚教育基金会”, 并赋予基金会新的业务内涵——负责筹集、管理、发放和监督“陈嘉庚奖学金”资金。


  “厦门市陈嘉庚教育基金会除了传统的为集美各校奖教奖学外,今年新增了为新设立的陈嘉庚奖学金筹集、管理、发放和监督资金的重任。”前日就职的陈嘉庚教育基金会第七届理事长何福龙介绍,今后将以公司治理的思路来科学管理基金会,确保陈嘉庚奖学金常态化运行,助力基金会更好地发挥社会作用。


  【学子故事】


  曹雅婷、罗晶莹:


  想穿汉服喜爱古筝


  “从小,家人一直在讲‘寻根’,来中国读书后,我才理解‘根’的含义。” 曹雅婷来自缅甸,今年19岁的她,在得知陈嘉庚奖学金的设立后,第一时间递交了申请,成为华侨大学计算机学院一名学生。从小学开始,她就来到祖辈的故乡云南读书。在中国这十多年的学习生活中,让她越来越有归属感,“我喜欢这里的一切,尤其喜欢中国的传统节日和服装,有机会我一定要穿汉服,拍照发给家人看。”


  跟曹雅婷一样,来自泰国的罗晶莹也被中华传统文化吸引,她最爱的是中国的民乐,“我小时候学过三年古筝,古筝的声音很好听。”一个月前,罗晶莹第一次离家到集美大学读研,“来之前很紧张,担心自己汉语不好,没法交流。来了厦门后,发现这里的人都特别好。”罗晶莹说,每次在外吃饭点菜,都会遇到好心人帮她翻译、讲解,“我喜欢吃厦门的海蛎煎,喜欢这座温暖的城市。”


  丘月娇、江亮语:


  要教更多泰国孩子学中文


  来自泰国的丘月娇就读于华侨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从2010年获得泰国教育部的奖学金、远赴上海进修汉语开始,她就深深爱上这门语言。回到泰国后,丘月娇开始教当地孩子学汉语,在六年的教学时光中,丘月娇发现,自己的汉语能力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因此,她抓住首届陈嘉庚奖学金的申请机会,来到厦门继续深造,“我知道陈嘉庚先生是一位对家乡教育做出巨大贡献的人,我想像他一样,引导更多泰国孩子学习中国文化。”


  和丘月娇“志同道合”的江亮语也在泰国教过中文,目前在厦门大学读书。此前,在泰国语言学校,她已学过两年汉语。“起初,我觉得中国汉字十分难写”,渐渐“上道”后,江亮语和朋友在泰国办起了中文补习班,教3至10岁的泰国孩子学中文。“来到厦门后,经常能听到奶奶说过的一些话,后来才知道那是闽南语,看来我还有好多东西要学。”江亮语笑着说。


原文链接:http://epaper.xmnn.cn/xmrb/20171023/201710/t20171023_512604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