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 the Media

媒体华大

媒体华大

□韩庆祥

     作者简介

     韩庆祥,1989年获北京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89年在莫斯科大学进修。现为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共中央党校一级教授。曾任中央党校校委委员、副教育长兼科研部主任,中央政治局第11次集体学习主讲专家。

     兼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吉林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有关机构教授,以及中国人学学会副会长、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副会长、中国马克思恩格斯研究会副会长、北京市哲学学会副会长。

     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哲学、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人学和中国问题研究。主要著作有《面向“中国问题”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能力本位》《发展与代价》《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基本思路的哲学梳理》等。

     中央对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出明确要求,就是要学懂弄通做实。这实际上讲的是知行合一的问题。“行”的基础和前提首先是“知”,这里讲的“知”,就是要全面、准确、深入理解和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要做到这一点,党的十九大报告所讲的“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是基本遵循。

    今天到了深化学习阶段,邓小平同志和习近平总书记讲的两句话对我们有指导意义。小平讲:“学马列要精,要管用。”习近平总书记说:“大道至简,实干为要。”按照这个要求,我以“八个明确”“十四个坚持”为权威的逻辑起点、总体框架和立论基础,从中进一步提炼概括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十大要义。


    第一要义:历史方位论

    这是实现强起来的历史方位。

    十九大报告提出一个非常重大的政治论断:“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这个论断是十九大报告中所有论断的立论基础。这个论断为我们提供三个重大信号:第一,“经过长期努力”,讲的是进入新时代的根据;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讲的是进入新时代的主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不是别的什么进入了新时代,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第三,对新时代有一个界定,即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我们要从历史方位来把握这个新时代。

    “新的历史方位”概念尤为重要,要把这个概念讲清楚。小平同志讲:发展起来以后遇到的问题并不比不发展时候少。这句话很朴实,道理很深刻。深刻在哪里? 按照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这个标准,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大致可以划分为两大历史方位——“欠发展”的历史方位和“发展起来以后”的历史方位。十八大召开之前一段历史区间,我国总体上处于“欠发展”的历史方位,其主要历史任务是做大“蛋糕”,积累财富,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决落后的社会生产的问题。无论邓小平理论所解答的“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还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所解答的“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么建设党”,还是科学发展观所解答的“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都是通过对时代课题的回答,来更好地解决发展问题。

    经过30多年的努力,十八大以后,我们正式步入了发展起来以后的历史方位。从十九大报告可以看出,十八大以后,在我国发展起来以后这一新的历史方位,如何使大国成为强国,就成为主要的历史任务。这里的“强国”,不是名词是动词,不是完成时而是进行时。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强国时代需要强国理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理论? 可以用大众化的语言明确回答:就是一种强国理论,即是我国发展起来以后,如何使大国成为强国的强国理论。


    所以,如何理解新时代、新的历史方位,显得至关重要。十九大报告第一个部分的核心内容,讲的就是这个。主要是从三个方面来讲:一是进入新时代的根据,回答新时代由何而来;二是进入新时代的标志,回答新时代从何出发;三是进入新时代的目标,回答新时代走向何方。着重讲前两个方面。


    进入新时代有三大根据,即历史性成就、历史性变革、历史性影响。

    十九大报告所讲的历史性成就分两块。第一,在大的历史长河中所取得历史性成就,可用两个“前所未有”来概括。一是“党的面貌、国家的面貌、人民的面貌、军队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二是“我国的国际地位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第二,十八大以来这五年,这是极不平凡的五年。所谓“极不平凡”,就在于它“解

    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解决难题、办成大事,十九大报告从十个方面加以阐述,从这十个方面可以看出,这一历史性成就是全方位的、开创性的。

    进入新时代的第二个根据,是历史性变革。历史性变革是深层次、根本性的。主要体现在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全方位展开了。比如在生产力方面,由要素驱动、投资规模驱动转向更加注重创新驱动;在生产关系方面,由过去让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走向今天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让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拥有更多的获得感。

    第三个根据是历史性影响。历史性成就、历史性变革必然会产生历史性影响。这个历史性影响最根本、最聚焦、最鲜明的,体现在促进了社会主要矛盾的历史性转化,这是进入新时代最直接、最根本的依据。


    社会主要矛盾这个概念很重要,它是党中央治国理政的基本遵循,是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主要依据之一。人类活动千变万化,错综复杂,归根到底可以还原为两个根本的原点,一是需求,二是供给。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讲的是需求方;落后的社会生产,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讲的是供给方。今天看来,无论是需求还是供给,都发生了历史性转化。从需求方看,过去讲的物质文化需要,外延窄,水平也不高,主要满足人的生存性需要。今天,人民的需要除了物质文化之外,十九大报告又讲了十二个字——“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这样的需要,外延拓宽了,水平提高了。“公平正义”是“蛋糕”做大以后,进行再分配的时候,需要确立的一种制度安排。显然,公平正义的分配在逻辑上高于做“蛋糕”。我国改革伊始,首先要解决温饱小康问题。这个阶段,当务之急,首先解决碗里要有肉、腰包要有钱、肚子要吃饱的民生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之后再着重解决民主问题,就更真实、更现实,“民主法治”的需求水平较高。当一个人发展起来以后,即碗里有肉、腰包有钱、肚子吃饱后,更希望有一个安全的环境,对“安全环境”这一更高层次的需求就自然而然提出来了。

    再看供给方。过去讲的是落后的社会生产,现在讲的是发展不平衡、发展不充分。后者不是随便提出来的,它既是针对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的需求提出来的——因为满足“公平正义”的需求要求发展要平衡,满足“民主法治”“安全环境”的需求要求发展要充分,也是站在我国发展起来后使大国成为强国的历史方位而确定的。大国成为强国,意味着要实现强起来。这个强起来,是全方位强起来,这就要求发展要平衡;实现强起来,要求发展要充分,要有原创技术、原创科技、原创能力。

    接下来谈进入新时代的标志。这个标志,就是十九大报告第一个部分所讲的“三个意味着”。第一个“意味着”具有根本性、总体性: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十八大以后,中华民族站在了实现“强起来”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强起来,是我们进入新时代的具有根本性、总体性的标志。


   第二要义:民族复兴论


   这是实现强起来的历史使命。可以从三个方面来把握。

    第一,从历史方位把握民族复兴。十八大以后,我们步入了发展起来以后使大国成为强国、实现强起来的新的历史方位。在新时代这一新的历史方位,中国共产党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第二,从紧迫感、责任感与使命意识、担当意识理解民族复兴。十八大以后,每当习近平总书记讲到民族复兴这个问题时,表达出的都

    是一种紧迫感、责任感与使命意识、担当意识。如他三番五次强调: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我们完全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

    第三,从“四个伟大”把握民族复兴。十九大报告第二个部分有一段话讲得很精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必须建设伟大工程,必须推进伟大事业。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讲,这“四个伟大”“相互贯通、相互作用”,是一个有机整体。这告诉我们,今后在讲“四个伟大”中的每一个“伟大”的时候,千万不要把另外三个“伟大”忘了。


    第三要义:人民中心论


    这是实现强起来的价值取向。可以从四个方面来把握。


    第一,从中国共产党的初心把握人民中心。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就是一句话:“为中国人民谋幸福。”《共产党宣言》 当中有句话:“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是为绝大多数劳动人民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这是《共产党宣言》 的基因,也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这一初心的基因。

    第二,从民族复兴的价值取向理解人民中心。民族复兴的本质内涵,就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是基础和前提,人民幸福是归宿和目的。在这个意义上,习近平总书记说的“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幸福”的梦。

    第三,从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理解人民中心。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概念是“人民”,在关键时候讲得最多的还是“人民”。2012年11月15日,习近平同志当选中共中央总书记后,面对中外记者发表致词,演讲的主题即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第四,从本质内涵理解人民中心。以人民为中心的本质内涵就是三句话:第一,把人民当作主体,一切依靠人民;第二,把人民当作目的,一切为了人民;第三,把人民当作尺度,人民至上。第一个讲主体,第二个讲目的,第三个讲尺度,后者以前面两个内涵为基础,同时又高于前面两个内涵。这三个内涵有启发意义:我们做好工作,最根本的依靠手段和资源是人民力量;我们做好工作的目的很多,归根到底是为了使人民过上美好生活;衡量工作成败得失的标准很多,而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根本标准。


    第四要义:发展理念论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新发展理念是实现强起来的根本之道。

    可从三个方面把握发展理念论。

    第一,五大新发展理念提出的时代背景。五大新发展理念,是在我国发展起来以后,在大国成为强国的新的历史方位中,才能提出来,在十八大以前的欠发展历史方位中,不能完整地提出来。如在“欠发展”的历史方位,注重的主要是要素驱动、投资规模驱动,这两个驱动在当时功不可没。在我国步入发展起来以后的新的历史方位,要寻求发展的再生之路,这就是创新驱动。在欠发展的历史方位,我们相对注重的是让一部分人和地区先富起来、先发展起来。而发展起来以后,更要注重全面协调。

   第二,从内涵和实质把握发展理念。五大新发展理念是经济发展新常态这个大逻辑中,为解决新出现的根本问题而开出的药方。所谓高质量发展,就是包括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在内的发展。这五大新发展理念,蕴含人民共创、共进、共生、共赢、共享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第三,从贯彻落实理解发展理念。可从三点切入:一是五大新发展理念关乎我国发展根本。创新关乎我国发展动力,协调关乎我国发展方式,绿色关乎我国发展基础,开放关乎我国发展空间,共享关乎我国发展目标;二是五大新发展理念关乎我国发展命运。怎么把握一个地方、一个国家发展命运? 得有一个分析框架,可从这五个方面入手看发展状况和命运;三是五大新发展理念也揭示我国发展的短板。由此,“强弱项,补短板”,就是关乎我国发展全局的深刻变革。


    第五要义:两大布局论


    这是实现强起来的总体方略。

    战略布局、总体布局这两大布局简称“两大布局”。怎样有效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对这一问题的回答,中央提出了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总体布局、战略布局之间的关系,就是全面和重点的关系,就是整体和核心的关系,就是全方位和“牛鼻子”的关系。“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既管眼前,它是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施政纲领”,也管长远,它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总体方略。


    第六要义:战略安排论


    战略安排论,讲的是实现强起来的战略安排。我们党治国理政有一条经验,就是善于战略谋划和战略安排,比如三步走战略、五年规划等。十九大报告第四个部分,以十九大为历史起点,对今后的33年作出了战略安排,可以概括为“一个决胜期,两步走战略”。一个决胜期,就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从2018年到2020年三年,打赢防范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然后,有“两步走”的战略安排:第一步,从2020年到2035年,再奋斗1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15年,最关键的是要通过贯彻落实五大新发展理念,集中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第二步,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再奋斗15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这两个战略,都讲了再奋斗15年,意在强调精神状态的重要性。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撸起袖子加油干”“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都意在如此。


   第七要义:强军战略论


    这是实现强起来的军事保障。

    可从三个方面把握强军战略论。第一,强国必须强军,富国必须强兵。第二,要深刻领会习近平全面从严治军思想。主要有四点:加强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形成“军委管总、战区主战、军种主建”的新格局;科技兴军,主要装备现代化军事武器,信息化技术、电子化技术很关键;依法治军,依靠法律管理军队。第三,军民融合,主要是技术、产品、人才等方面的军民融合。


   第八要义:命运共同体论


    这是实现强起来的国际环境。

    习近平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论,主要是为了解决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后所出现的世界难题而提出的。三大世界性难题是:全球经济增长动能不足、全球发展失衡、全球治理滞后。

    命运共同体论的要义及其功能,可概括为五大要点。第一,世界多样,要以多样化观念看世界,这是世界观;第二,国家平等,世界各国在主权、机会、规则上是平等的,这是国家观;第三,文明互鉴,这是文明观;第四,包容发展,尊重世界各国根据自身的国情、历史、文化、传统自主选择发展道路,这是发展观;第五,互利普惠,即合作共赢、和平发展,这是义利观。


    第九要义:深化改革论


    这是实现强起来的强大动力。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深化改革论具有现实意义。其有五大要点:第一,改革的根据。习近平总书记说“发展出题目,改革做文章”“问题倒逼改革”,什么意思? 改革主要是为解决发展进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而促进发展而存在的,这是改革的根据。第二,改革的作用。习近平说,“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改革是强国之路”。改革是为了解决问题的,有一般性的问题,也有影响中国发展命运的根本性问题。其中主要有三个根本性问题:经济社会发展动力;经济社会发展的平衡;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治理。这三大根本性问题解决好了,就会有好的发展命运。第三,改革的方向。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第四,改革的目标。既使制度更加成熟定型、国家治理更加现代化,又促进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第五,改革的主体。改革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紧紧依靠人民推进改革。


    第十要义:强大政党论


    这是实现强起来的领导力量。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什么都干不了。


    可从五个方面完整把握习近平强大政党论的丰富内涵。

    第一,建党总思路。即是围绕“打铁必须自身硬”而展开。中国共产党人是在改造旧世界中建立新世界的,这个新世界,就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要把这个新世界建立起来,就要化解矛盾,破解难题,应对挑战,抵御风险,要做好这些,就必须要以伟大斗争的精神状态推进社会革命,而这是块坚硬的“铁”。要把这块坚硬的“铁”打好,作为打铁的主体即中国共产党人自身必须要硬。为此,就必须勇于自我革命,改造主观世界。所以,习近平总书记的建党思想,是在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关系、社会革命和自我革命的关系、坚硬的“铁”和“自身硬”的关系、客体和主体的关系中建构起来的。

    第二,建党总框架。即从“四个伟大”总体框架来理解建党。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属于“伟大工程”,要把建设伟大工程放在实现伟大梦想、进行伟大斗争、推进伟大事业这一总体框架当中来理解和把握。

    第三,从主体维度理解建党。千言万语一句话:“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这是“十四个坚持”的第一个坚持。党领导一切不是包揽一切,而是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党的领导,主要是政治领导、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

    第四,从客体维度理解建党。也是千言万语一句话:全面从严治党。这是“十四个坚持”的最后一个坚持。党领导一切有一个前提,即党必须把一切领导好,党只有把一切领导好,党领导一切的根本政治原则才能真正立得住。党要把一切领导好,党就要管党,首先要把自身治理好,这就是要全面从严治党。

    第五,建党的落脚点。在这里,习近平总书记讲了三句话,“要毫不动摇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中国共产党是世界上最大的政党。大就要有大的样子”“要把中国共产党建设成世界上最强大的政党”。这充分表达了习近平总书记的政党自信,这是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四个自信”的基础,“四个自信”要建立在政党自信的基础上,缺乏政党自信,“四个自信”就自信不起来。

    从理论框架来讲,上述十大要义具有十分严密的内在逻辑,从而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和科学体系:历史方位论是立论基础层面;民族复兴论、人民中心论是奋斗目标层面;发展理念论、两大布局论、战略安排论是根本路径层面;强军战略论、命运共同体论、深化改革论是重要保障层面;强大政党论是领导力量层面。


   (本文根据作者在泉州市和华侨大学联合举办的“华大讲堂”第76讲的发言整理)

    原文链接:http://fjrb.fjsen.com/fjrb/html/2018-08/13/content_112766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