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 the Media

媒体华大

媒体华大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8月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要不断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把握大势、区分对象、精准施策,主动宣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动讲好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故事、中国人民奋斗圆梦的故事、中国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故事,让世界更好了解中国。”“一带一路”倡议、“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世界表达,需要依托中华和合文化核心价值观的对外传播,达成全球共识。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也需要将碎片化、表层化的物质文化传播逐步走向内里,用“和合”思想,增强中华文化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移动互联网时代,社交媒体的崛起拓宽了中华和合文化向世界表达的窗口。互联网的“超真实”感,让中国形象传播拥有更加开放、自由、平等的语境空间,去展示真实、立体、全面、多彩的中国。与物理空间不同,网络空间主要是由信息的、心灵的、想象的元素构成。互联网的网状传播模式,将世界不同国家人民连接起来,形成“互联互通”的人类生活新空间。那么,如何借助互联网,以中华和合文化的精神内核讲好中国故事,并且准确表达世界发展之“中国方案”的深层内涵?在实践层面上,有效的途径包括:搭建“文明互鉴”的移动社交平台、重塑吸引世界各国的文化内在特质、建构中华和合文化网状化传播图景、共建互联网“心灵共享”空间。

    首先,搭建“文明互鉴”的移动社交平台。借助移动社交网络,搭建“文明互鉴”的对话平台。当前,中国传媒企事业正在着力布局海外传播版图,让中国自己的传播平台渗透入国际舆论市场,而不仅仅是依赖于现有的国外传播平台。

    以媒体融合为契机,借助自有国际传播平台的影响力,将中华和合文化“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而不同”“和为贵”的思想精髓,作为对外宣传的传播理念,重新激活英文客户端、海外社交媒体、视频直播、短视频等多终端平台。一是用新技术激活海外用户。抖音海外版TikTok和Muscal.ly全球月活跃用户数超过5亿,覆盖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巨大的用户流量为中华和合文化传播奠定用户基础。二是用新形式贴近海外用户。Bigo Live、Uplive等50多家在海外开展直播业务的国内直播企业成为传统文化传播的新生力军。直播的互动感、生动性和真实性,让中华和合文化传播活起来,用更加鲜活的“人”的肢体语言、表情语言去贴近海外受众。三是用新内容感染海外用户。网络文学遍布世界20多个国家和地区,网络文学翻译网站成为对外文化传播的重要节点。“和合”文化核心价值观在武侠题材作品里潜移默化地传播,真正做到将世界“受众想听的”融合入“我们想讲的”,实现内容有效传播。

    重塑吸引世界各国的文化内在特质。全球化需要一个具有包容度、开放度,能够支撑多元文明共存的文化体系。中华和合文化吸收了世界一切优秀文化遗产,具有全球化价值。在新时期,中华和合文化主张要想上升为一种全球意识,达到现实、想象、象征融合,更需要以开放的姿态阐释“和合”文化内涵,以和生、和处、和立、和达、和爱的中心价值,传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一是要对中华和合文化充满自信。中华传统文化最突出的哲学理念就是“和合”,“和合”思想显示中国人的心理图像与文化品格,并积淀为文化遗传基因,一代又一代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意识和行动方向。在与世界各国人民进行心灵沟通时,要有坚定的文化自信。要有“自塑”国家形象的主动意识,努力展示中华和合文化开放性、多元性、包容性和追求和谐的理念。二是要不断丰富发展“和合”文化内涵。发扬中华和合文化的包容性、现代性和国际性,以“和而不同”的价值观,联结现代因素与国际因素,丰富“和合”文化的内在价值,重塑吸引世界各国的文化内在特质。三是艺术先行,创造文明对话的窗口。文明的交融是长期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过程,可以先从文化艺术层面展开对话与交流,用音乐、舞蹈、饮食、动漫、网游等文化艺术形式,升华“和合”文化核心内涵,用具感染力的表达形式吸引全球关注。

    其次,建构中华和合文化网状化传播图景。在互联网“地球村”里,各国人民之间的交往日益密切,文化传播的渠道在扩展。越来越多的组织、个体在网络社会里被互联网连接在一起,形成巨大的网状化传播图景。此时,中华和合文化的传播主体,不再仅仅是政府、国家,而应该依靠更多的民间力量,调动起亿万网民、华人华侨、文化企业等重要传播节点的影响力,建构出更加具有传播力的网状化传播图景。一是发挥民间力量的内容创造力,丰富传播内容。每一个民间力量都是传播平台,都可能是“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节点。比如,中华和合文化强调以孝道为基础的仁义道德,在互联网平台依靠用户原创内容和专业生产内容的运作模式,生产出大量围绕孝道的微电影、电影、演讲、宣传片、童谣、纪实故事等视频文本。这些文本成为巨大的精神宝库,为传统文化的世界表达创造多元内容载体。二是依靠互联网裂变式传播模式,扩大“和合”文化影响力。网状传播是节点互联的模式,传播力是“一传十,十传百”的裂变加强,是无传播边界的永续传播。和合文化在网状传播图景中,能够快速扩大影响力。同时,影响力最大的“节点”可能并不是传播的起源点,也不是资源最优者,而可能是一个随意链接进入传播结构的任一节点。三是在传播中建构关系,形成以“和合”文化为核心的强关系纽带。关系网将原本可能转瞬即逝的弱关系转化为固定的存在,为社会乃至世界的“和合”创造可能。

    第三,共建互联网“心灵共享”空间。“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网络空间不同于物理空间,它本身就是没有身体在场的心灵空间,是想象的空间:既是对自我的想象,也是对他人的想象,同时人际间的互动也是通过想象达成的。此时,中华和合文化的有效传播需要在互联网中营造出“心灵共享”的文化空间和舆论氛围。一是认真研究传播对象的历史、地理、人文背景,对“和合”文化信息内容进行再现和表征,构建共享表达的心灵空间。针对全世界2500多个民族、5000多种语言的信息传播,不能唯我独尊,要尊重不同民族、不同文明的特色,包容互鉴,营造“心灵共享”的空间舆论场景。二是利用互联网平台,加强“互动”,在互动中增进沟通与理解。在有效的沟通下,实现从心灵到心灵的跳跃,每一个个体特定的文化基因和价值、观念、规律、喜好将可能被重新组合,为文化认同与形塑提供重要渠道。三是创建以信任为基础的认知共同体。人与人的关系融合被看成是生命“共同体”和行动者力量的聚集体。在世界互联互通、相互依存的当下,面对全球治理难题,互联网搭建出“共商、共建、共享”的信息交流平台。各种集体认同力量,正在日益广泛地利用互联网这种新的、强大的全球媒介,来表达自己的集体认同,增强和凝聚集体的力量。因此,弘扬中华和合文化与“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契合关系,容易实现以信任为基础的“认知共同体”的构建。

    总之,互联网让世界变成“地球村”,中华和合文化在网络空间里的传播,能够产生出更加强大的改变世界对中国看法的力量。在传播渠道上,借助中国自己的移动社交平台,主动嵌入世界人民的日常生活,传播中华文化;在传播内容上,与时俱进,重塑吸引世界各国的文化内在特质;在传播主体上,引导动员民间力量,建构中华和合文化网状传播图景;在传播效果上,能够以信任为基础,共建互联网“心灵共享”空间。

    (作者单位:华侨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华侨大学海外华文媒体研究中心。本文系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阶段性研究成果)

    原文链接:http://fjrb.fjsen.com/fjrb/html/2019-05/13/content_1181906.htm?div=-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