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 the Media

媒体华大

媒体华大

老君岩和石敢当,整幅作品诙谐可爱

人与墙绘搭配,好像人在对着大喇叭呼唤

泉州的各种地标建筑汇聚在一张图里

剪纸元素融入作品中,表现两岸都是龙的传人

树、人、墙绘和谐地处于一个画面中

    核心提示

    近日,第九届海峡两岸高校文化与创意论坛在华侨大学举办。墙绘涂鸦比赛是其中一项内容,该比赛利用创意将泉州与台湾当地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融合,制作媒体广告、微电影、短片、海报等,提升泉州影响力和当地文化历史价值。

    近日,记者在华侨大学团委书记王坚老师带领下,领略了这些别具创意的墙绘作品。

    □本报记者 谢伟端 实习生 杨冰菁 刘睿馨 文/图

    流水牵动思乡情怀

    “同根同源”的墙绘作品中,一边是东西塔与妈祖、丝绸元素,一边是燕尾脊、郑和宝船和水的延伸文字,鲤鱼群从四方汇聚,两岸同根同源的意涵跃然“纸”上。不同颜色的小鱼象征着来自不同学校的组员有着相似的外形,但却带着各自的个性。整个墙绘设计构图是表达水流汇集到树木根部,通过来自不同源头的两股水流表示两岸之间的联系。

    有城市就有文化,有文化就有心愿。同样有着文化交融心愿的“同梦寻迹”小组,在墙上悬挂了几只玻璃瓶,墙角也摆放上满满一排的许愿瓶,瓶中的荧光棒与墙面瓶体的荧光颜料相呼应,在夜晚里形成了名副其实的“五彩斑斓”。墙面蔚蓝色的海洋,唤醒观众的航海文化记忆,一只只漂流瓶既是沟通手段,也是精神象征,寄托着代代泉台儿女的乡愁与冀愿。同一方水,同一片天空,泉台早已融为一体,语同音、歌同调、俗同风、食同好、文同缘、神同源、祖同宗。

    一只小小的喇叭并不能将声音传播到多远的地方,但心声却能通过它大声地扩散出来,让更多人听到。名为“鲤晋菁门”的这幅作品就恰如其分地把人与喇叭的互动融入平面的墙绘上,人站在一边手握喇叭,白瓷茶器、线香、肉粽、土楼,还有凤梨酥、台北101大楼和天灯都争先恐后地蹦了出来,最引人注目的当属正中间的惠安女与大锦鲤。该画面源于一个故事,相传一条锦鲤趁着涨潮从海峡东岸顺流而来,勤劳的惠安少女发现了这尾锦鲤,它带来东岸宝岛的信息,以及对大陆亲人相见的渴望。惠安女读着这封信,内心对两岸团圆的渴望之火再一次燃烧起来……

    泉台美食承载梦想

    画缘小组的“面融”是一碗面线糊,连接两岸情谊。面线糊是泉州与台湾都有的特色小吃,许多美食推介博文都绕不开这一碗浓厚美味的面线糊,在泉州甚至还有人开着跑车去吃面线糊,可以得知,面线糊是多么地道的饮食。尤其特殊的是,台湾来的组员在华大的第一顿早餐,就是海碗装的热腾腾的面线糊。油条、醋肉、大小肠等等各种食材都可以往里面加。在泉州,不论男女老少,大家都吃面线糊,更由于其包容的特性,因此组员们在画中放入了许多闽台特征与文化图案,面线糊的碗宛如纸织画,碗上还有着台湾早期特殊的虾盘意象,这是早期物质不丰盛的台湾百姓,对于幸福的一种期待。

    当女孩捧着碗吃着面线,正是在品尝着多元融合的文化特色。其飘逸的长发与卷曲的面线,宛如流水、海峡、海浪与海丝文化,串起碗里各种象征物,并承载着许多人的梦想。

    而另一组“‘桐一家’奶茶店”的作品,画如其名,墙绘的主体物就是一整杯珍珠奶茶。桐是刺桐,代表着泉州,“桐一”取音隐意为海峡两岸是一家人。这面墙像两岸青年学生共同经营的小店一样,里面不仅包含了两地的特色美食,更多的是情谊。组员们在创作时联想到近年来花式奶茶和台式奶茶在大陆颇为风行,他们眼里的珍珠奶茶是这样的,福建为茶,福建的茶文化流传四海;而台湾则为珍珠,多元文化的创意让“珍珠+奶茶”行向世界。在整体色块的基础之外,组员们还在珍珠里、水波中都融入了台湾和泉州两地的文化元素。

    文化融合“连连看”

    “闽台之爱,永结同心”作品正如一片海洋与陆地的马赛克地图,以半边棋盘为底,在棋盘上用方块马赛克的形式勾勒出台湾和福建的轮廓,福建与台湾就像是共同位于同一边棋盘上,两者是亲人。

    除了马赛克与棋盘,这幅作品还添加了游戏连连看的元素。连连看是当下青年一代对于电脑游戏的美好回忆,与两岸文化相融合,颇有特色。主办海峡两岸创意论坛的华侨大学和台湾中原大学相连,意为搭建海峡两岸友谊的重要桥梁,预示大陆与台湾的青年交流越来越密切。

    组员们用绿油油的茶尖表示安溪铁观音,用小火车和阿里山上的神木来表现盛产高山茶的地理位置。泉州惠安女和台湾高山族居民,拥有独特建筑风格的崇武古城和安平古堡,德化白瓷与台湾莺歌瓷器,五对连连看一一对应,富有趣味。

    “和缘甲”小组则以龙为载体,结合传统武术和剪纸艺术来呈现他们的墙绘想法。整体盘龙呈现一条正面、圆形的龙,彰显中华民族的团结与包容。龙首在中间,以桃溪、永春白鹤拳和祥云所组成的圆环,恰好就是龙身。海峡两岸都是炎黄子孙、龙的传人,龙作为中华民族的图腾,在几千年浩瀚的历史中,代表着民族的深厚文化底蕴。

    作品整体为红白色彩,运用中华传统剪纸和篆刻的传统艺术手法,结合龙的元素,以桃溪水环绕,象征两岸人民同根同源。组员认为本次交流的重点正是晋江的桃溪和台湾的浊水溪米,桃溪作为晋江的上流源头和发源地,滋养着泉州的千年文化,是泉州的母亲河。由台湾浊水溪养育出来的浊水溪米,也是世代台湾同胞生命之源。著名诗人余光中曾经说过:“桃溪水流过的地方就是我的故乡。”桃溪作为晋江的源头,融入海峡,将大陆与台湾连接一体。

    新颖构图畅想多元

    画作“溯泉溯源”之名表明水是这幅作品的必要元素,水串联了世界各地,同时也联结起台湾与泉州。彭罗斯三角曾被称为最纯粹形式的不可能三角形,组员们将它选作画面的主题轮廓,正是因为它特有的稳定性象征海峡两岸文化同源,坚不可摧。

    画面外圈的圆代表圆月,“圆”即团团圆圆。左边突出的是中山纪念堂和女王头等台湾特色,右边则是泉州的东西塔和锦鲤。整个图形底部的水流从高到低,从两岸都有的特色燕尾脊为源头,经过不同的文化发展方式,在不同的河流里演变成为不同的地方特色,但归根结底,溯泉溯源,两岸本一家。

    同样使用了抽象性手法的还有灵感来源于毕加索和蒙德里安的“闽台源”,“正无穷”小组采用抽象性手法和主要色彩块面表达的方式创作了这幅作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画面交相辉映,色彩绚丽。图形外围的蓝是日月潭的水,是晋江水,也是台湾海峡,是连接两岸的桥梁;水面上用刺桐和凤凰花作点缀,寓意着一水连两岸,溯源共护河。整幅画采用直线条和色彩结合,只用线条轮廓勾画主体物,既是加法的总和,也如同减法的得数。整幅寓意着两岸学子渴望深入交流融合的愿景——跨海越洋,乘风破浪。

    被誉为“世界宗教博物馆”的泉州拥有道教、佛教、伊斯兰教等多元宗教文化,因而在一些墙绘作品的画面当中体现了相当丰富的多元文化,不仅有清净寺和老君岩,还有东西塔和钟楼。

    组员们将泉州当地的文化特色重新包装,打破常规,大胆用色。改变了老子曾给我们惯有的印象,用更可爱的方式呈现在墙绘上,老子的手势也换成了爱你的手势。作为画面主人公的老子扎着领带,代表着现代人坐拥过去面朝现代。老子的形象来自老君岩,是历史与传承。赋予他新的形象的变化,则代表了现代和青年人的转向。

    组员们表示如此设计就是为了给人以不一样的感觉,从而留下深刻印象,使彩绘墙成为初次来到华侨大学时亮丽的打卡地点。

    原文链接:http://szb.qzwb.com/qzwb/html/2019-08/09/content_49283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