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 the Media

媒体华大

媒体华大

 

    导报讯 (记者 黄丽彬 文/图)今年七夕,也是海峡两岸中华鲎保育日。这一天,由集美大学水产学院中国鲎研究课题组、华侨大学大学生社会实践队组织的“美丽七夕 与您守鲎为爱同行”主题宣传活动在鳌园开展。

    近年来,由于过度捕捞食用,栖息地的污染破坏和不可持续的采血方式,“活化石”中华鲎的数量急剧减少,目前已被IUCN列入世界濒危物种。8月8日上午9点,“守鲎”一行人来到厦门市集美区鳌园东边海滩对5000多只小鲎进行科学放流。

    活动现场,来自华侨大学的李裕红老师指导志愿者安置好放流工具,集美大学的翁朝红老师亲自示范:先给塑料盒装好适量的水,然后用漏勺把小鲎捞起,轻轻抖落在塑料盒里。“因为小鲎还不能适应过急的水流,所以大家要寻找有浅水的沙地。”翁老师说道。

    据介绍,由于中华鲎以潮间带的软体动物和环节动物为食,对生活环境要求严苛,如:需要有高潮线淹没不到的粗砂繁殖,还需要浅水域的泥滩生长。集美区鳌园东边海滩是目前厦门海域发现鲎幼体最多的海滩。

    值得一提的是,放流过程中,志愿者们还在海滩上发现了十几只大小不一的鲎,这意味着每年都有鲎会来到这里繁殖。但是,海滩周围也散落着许多废弃的蜈蚣网,这些网犹如一堵围墙,堵塞着生存在深水区域的成年鲎靠近海岸,不免让人心生担忧。

    原文链接:http://epaper.taihainet.com/html/20190811/hxdb6806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