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aching and Research

教学科研

教学科研

   编者按:今年是“十三五”的开局之年,也是我校的“教学质量年”。4月5日,我校隆重召开2016年教学工作会议暨“教学质量年”动员大会,研究部署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工作。会议在全校师生中引起了热烈反响,各学院也纷纷召开座谈会,讨论贯彻落实教学工作会议的精神。华侨大学报开辟系列报道“教学质量年访学院”,介绍各个学院贯彻会议精神,提升教学水平的理念、计划和做法等。

    为更好地服务国家外交战略与侨务工作大局,进一步突出华侨大学的办学特色,我校于2015年4月成立了国际关系学院。该院于2015年9月起招收首批本科生,现设有“国际事务与国际关系”一个本科专业。中国外交部原部长李肇星担任名誉院长,国内知名国际关系学者林宏宇任院长。作为我校最年轻的学院之一,学院对于未来的发展有哪些思路和愿景呢?

高起点 高标准 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国际关系学院的一大特点就是‘新’”,院长林宏宇表示,学院成立伊始,就强调要发挥后发优势,高起点、高标准地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林宏宇介绍,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学院首先对国内开设国际事务与国际关系及相关专业的院校进行广泛调研。在此基础上,学院借鉴和优化了其他传统院校的课程体系。其中,该专业最主干的课程,包括《政治学原理》《国际关系史》《中外关系史》《国际政治经济学》《国际关系理论》等全部开设,强调学生国际视野的培养。

    学院强调学生外语能力的培养,除了开设基础的英语听说、读写以及专业英语课程外,学院将通过国家外专局的引智项目,邀请外国的专家学者到校开设双语课程甚至全英文课程。

    同时,为发挥侨校优势,国际关系学院以华侨华人研究院、国际关系研究院的资源和平台为学术依托,结合学校多年深耕的侨务政策与理论研究等,开设了《华侨华人与侨务政策》等涉侨课程,突显专业特色。

    国际关系学院还致力于打造“海上丝绸之路”与国际安全研究、华侨华人与公共外交研究、中华文明视角下的中国和平崛起研究等三个特色学科建设方向,筹办公共外交与侨务管理本科专业等,将学科建设、学术研究与人才培养结合起来,以更好地服务于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等国家战略,服务国家侨务工作大局。 

 “小而精”教学 保障教学质量

    作为新学院,国际关系学院目前一年招收30余名本科生、12名研究生,规模较小。为此,该院考虑将本科生培养和研究生培养进行融合,开展小班教学,强调精细化的管理和精致化的培养,以保障教学质量。

    林宏宇表示,“国际事务与国际关系”是偏重于学术型的专业,学院鼓励和引导学生未来继续读研深造。学院正在考虑推行本科生导师制,鼓励本科生提前接触有特色的学术研究方向,培养本科生的专业兴趣、问题意识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学院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回归经典、回归常识”,鼓励本科生与研究生以及新进的年轻教师等,一同精读专业的经典书籍,包括中文、中英文对照及全英文的阅读。“一方面,提高学生的专业理论素养,另一方面提高他们的外语阅读能力和水平。”该院副院长陈文寿表示。

    此外,学院还聘请了李肇星、何亚非、袁南生等知名前外交官担任学院的名誉教授、兼职教授等,为师生带来最鲜活的国际关系案例教学等。

发挥侨校资源优势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作为一所以“面向海外、面向港澳台”为办学方针的高等学府,我校有来自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学生,国际化氛围浓厚。

    学生活动方面,结合专业优势,国际关系学院组织成立了模拟G20组织协会,将致力整合全校甚至厦门地区的高校资源,策划、组织召开模拟G20组织峰会。“依托专业特色的学生活动,将有利于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与应用,培养学生的社会活动能力和实践能力。”林宏宇希望学院能将该项活动打造成为厦门地区有影响力的活动之一。

    林宏宇介绍,每年我校还会主办或承办各类涉侨涉外的学术研讨会,例如中泰战略研讨会等高端学术论坛。学院将利用这些平台,让学生参与会务工作、参加相关论坛等,提升学生的专业水平、社会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

    此外,我校地处东南沿海的侨务大省,涉侨涉外资源丰富。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郑文标称,学院正在积极联系省市有关涉侨涉外的组织机构和平台作为学院的教学基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和实践平台。

    林宏宇坦言,国际关系学院还比较新,也面临着一些困难和问题。但他表示,全院将团结一致,克服困难,努力培养出熟悉党和国家方针政策,了解我国国情,具有全球视野,能熟练运用外语,掌握国际事务与国际关系的基本理论,通晓外事、侨务、国际经济实务,能够熟练应用国际交往规则处理国际事务的高素质复合型专门人才,服务于国家的外交战略与侨务工作大局。

    (原载于2016年10月25日第853期《华侨大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