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QU News

华大新闻

华大新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要提升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

社会服务是大学的五大职能之一。肩负国家特殊使命、扎根八闽大地办学的华侨大学,过去61年来一直致力于服务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面向未来,学校第六次党代会报告强调,要“聚焦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不断提高学校社会贡献度和办学影响力”。

华侨大学现有港澳台学生3800余人,是全国招收港澳台学生最多的高校之一。服务港澳繁荣稳定和两岸融合发展,是学校的重要职责之一。“我们要聚焦培养‘坚定爱国者’。”学生处处长陈捷认为,应加大港澳台学生的培养,继续发挥国情教育品牌优势,推进“知情意行”四位一体的国情教育体系建设;实施港澳台学生骨干培养计划,加大“星光耀华园”等优秀学子选树力度;开展港澳台学生职业规划教育、就业帮扶调研与实践,组织就业研习营、专场招聘会,拓展学生就业实践基地等,引领港澳台学生投身大湾区建设。

“我们还应努力促进两岸青年‘心灵契合’,推动两岸青年融合发展。”陈捷表示,学生处会扩大两岸青年文化交流力度,深入组织开展海峡两岸大学生朱子文化研习营、“三色·五缘”共同家园调研团等品牌活动;加大两岸青年学生“圈层”文化交流,围绕国风汉服、电竞科创等两岸青年热衷的圈层文化,创新开展两岸青年及港澳地区学生电竞大赛等;加大国家级众创空间“闽台青年创新创业服务中心”建设投入,组织“台青闽企面对面”就业创业训练营等,助力台生融入福建,共建“第一家园”。

地处海丝起点城市泉州和海丝支点城市厦门,华侨大学积极发挥区位优势和侨校优势,助力“一带一路”建设。学校如何助力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海上丝绸之路研究院院长许培源认为,可以从五个方面着力:一是要发挥华文教育优势,凝聚6万多名港澳台及海外校友的力量,“以侨为桥”,推动跨地区、民族、国家的文化交流,助力民心相通和政治互信,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二是发挥华侨华人研究优势,深入考察“一带一路”沿线华侨华人生存发展现状以及产业、事业的布局、实力和分布,推动侨商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促进“一带一路”的互联互通和产能合作;三是发挥东南亚国别与区域研究优势,与境外研究机构加强合作,加强境外调研,向党政部门提交“一带一路”相关决策咨询报告;四是发挥工程学科优势,推动与沿线国家的科技人文交流、共建联合实验室和技术转移中心、共建科技园区等国际科技合作,打造“一带一路”创新共同体;五是依托海上丝绸之路研究院,建强“海丝”高端智库,承担国家、省部级重大重点课题,提交研究成果,同时加强国际智库交流、开展“一带一路”高端人才培训,拓展与沿线国家的务实合作,彰显学校“一带一路”研究的影响力和贡献力。

作为扎根八闽大地的高校,如何进一步深度融入新福建建设?科技处处长李钟慎认为,应坚持顶天、立地、树人,持续开展“千企千村行”活动,组织师生深入企业和乡村“交朋友、开眼界、求支持、谈合作、谋发展”,构建校地深度合作的创新模式和长效机制。他表示,科技处将积极引导学校科研团队设立新型研发机构,推动建设省、市重大创新平台,推动产学研用合作和优秀科研成果在福建省转化;将推动建设好集美政产学研基地、南安产教融合人才联合培养基地和“一带一路”侨泽园,集中优势资源深度对接福建科学城、厦门科学城、泉州时空科创基地、三明中关村科技园等建设,推进学校科研团队与企业开展科学研究、技术创新和研发服务等合作;推进学校与九个设区市深度对接,大力推动各学院与福建省装备、石化、电子三大主导产业、龙头企业对接,争取更多的产学研合作项目落地学校。

“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学校党代会精神,结合专业特色,服务国家侨务事业和新福建建设。”计算机学院院长缑锦表示,一是依托人工智能学科优势,结合我校华文教育的资源和特色,研发面向全球华裔青少年的智能中文教育机器人,推广相关技术服务,让AI+华文教育的成果惠及全球华人,助力华文教育事业发展。同时,积极研发信息化、网络化技术成果,为各项涉侨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服务和平台支持;二是面向网络与信息安全产业需求,以建设“厦门市网络安全人才培养基地”和“现代产业学院”为契机,通过多主体共建共管共享的深度合作运行管理模式,为区域网络与信息安全产业发展培养、造就一批适应现代产业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三是面向产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在“网络舆情监测与引导”“园区能耗智能化管控”“公共交通智慧布局”“互联网+智慧出行”“虚拟现实展馆”等多个领域开花结果,并与专业实践教学人才培养相融合,让学生参与到项目研发、技术服务和实体创业的各个环节。

“建筑学院近年来在教学、科研及社会服务等方面与闽南侨乡丰富的资源及人居环境建设深度融合,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接下来我们将结合存量时代、碳中和碳达峰、多规合一、国土空间规划等宏观社会需求及时代需求,引导教师落脚于地方选题,实现上述目标需求的地方转化与落实。”建筑学院院长陈志宏表示,学院会继续发挥闽南新地域建筑创作、建筑遗产保护、旧城更新、乡村振兴与营建等多支研究、设计团队的力量,进一步深化、拓展对地方的服务,加强与地方企业的合作共赢,在侨乡公共建筑、遗产保护、乡村振兴等方面进一步拓展实践内容与领域,助力新福建建设。



(编辑:张罗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