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 the Media

媒体华大

媒体华大

12月16日下午,由泉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主办,泉州市城市建设发展中心承办,泉州师范学院泉州文化遗产研究院、华侨大学建筑学院协办,聚焦于闽南传统建筑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学术盛会——“赓续侨厝遗韵,精缮南建新章”闽南传统建筑保护修缮学术沙龙,在泉州师范学院举行。

当天,众多建筑领域的专家学者、文化遗产保护者、历史研究学者,以及相关部门的代表和学生们齐聚一堂,展开一场关于闽南传统建筑保护修缮的深度对话与智慧碰撞,共同为闽南传统建筑的保护与修缮出谋划策,助力泉州历史文化传承与城市发展。

□泉州晚报社融媒体记者 陈冰清 洪嵘 孙韵乔 通讯员闫浩 文/图

保护侨厝文化泉州一直在行动

精美的番仔楼式外观、寓意丰富的木雕、燕尾脊、石雕、砖雕装饰……闽南传统建筑作为泉州独特的历史文化遗产,不仅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也是广大泉籍华侨华人的情感纽带。泉州市住建局副局长林宇杰表示:“保护和利用好这些侨厝,对于守护侨文化的‘根’与‘魂’,推动泉州历史文化名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泉州在闽南传统建筑保护方面取得一系列成效,但前路仍长,需要各界携手并进,共同为这些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注入新的活力。”

据介绍,近年来泉州市出台了一系列关于闽南传统建筑保护的政策,从不同侧面为保护利用提供依据、准绳和相关标准。此外,《泉州市“刺桐侨厝”保护利用三年专项行动方案》,旨在打造“刺桐侨厝”保护品牌,构建系统性、整体性华侨建筑保护体系,创建华侨建筑保护利用典范城市,确保在城市更新进程中不破坏历史文化脉络,让这些古老建筑重新融入现代生活,成为城市文化新地标和旅游“打卡点”,实现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

在实践层面,泉州采用低冲击、微干扰的“绣花”功夫,修缮保护鲤城陈光纯故居、晋江梧林村胸怀祖国楼等160余处华侨历史建筑;金鱼巷、中山路改造提升项目入选全国示范案例。

泉州师范学院副校长夏侯建兵表示,闽南传统大厝、侨厝凝结着先辈技艺和文化观念,彰显泉州世遗城市风采。2020年,泉州师范学院与泉州市文旅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共建泉州文化遗产研究院,打造五位一体的文化遗产研究保护利用创新平台,并与省内多个主体合作,开展前瞻性、示范性的保护利用项目。通过此次学术沙龙,专家学者们将集聚众智,为闽南传统大厝及侨厝的保护利用贡献智慧与力量,为闽南传统建筑的保护修缮带来新思路。

合理保护修缮抵御岁月的侵蚀

来自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厦门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华侨大学建筑学院等多所知名高校的专家学者和相关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纷纷就闽南传统建筑的保护、传承与创新发表精彩见解。他们从不同角度出发,结合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为闽南传统建筑的保护修缮提供了宝贵的思路和建议。

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黄印武教授生动讲述了茶马古道上唯一幸存的集市——沙溪的寺登四方街,漫漫修复路,他走了十八载。黄教授表示,“这项目标志着一个多民族地区的物质和非物质遗产得到保护。”他还创新性地提出多项保护策略。

厦门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戴志坚教授表示,建筑流派与工艺在乡村建设、传统建筑设计与修缮中起着关键性、决定性的作用,“如何挑选古建筑设计和施工队伍,选择正确的乡土建筑材料,达到‘整旧如旧、修旧如故’,从而保持闽南建筑的地域特色与建筑风格至关重要。”

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蒋钦全研究馆员建议绘制《海丝闽南传统营造技艺流传地图》,他表示:“各地应挖掘潜力,通过追寻历史文脉,强化中华文化认知,盘活旅游资源,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活水。”

华侨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费迎庆则以鼓浪屿为例,从后申遗时代世界文化遗产地保护实践探索出发,分享了鼓浪屿“金瓜楼”“海天堂构”等独特的多元建筑风格,以及为鼓浪屿历史风貌建筑保护与修缮分阶段式推进的宝贵经验。

此外,华侨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成丽则从大木作、小木作、泥水作、石作等四个方面的核心技艺,深入探讨了修缮工艺的技术难题与解决方案,为闽南传统建筑的保护修缮工作注入新的思考。

面临人才断层需要各界齐努力

长期的风雨侵蚀、建筑材料老化、修缮技艺传承断档以及不合理的改造利用等问题,给闽南传统建筑的保护带来严峻挑战。沙龙上,与会嘉宾就保护修缮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文化传承、政策支持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

华侨大学建筑学院院长陈志宏指出,众多华侨返乡后,将海外的建筑风格和理念带回来,但不同批次的返乡华侨建筑之间往往有着差异。第二批次的华侨建筑呈现出鲜明的多元化特色,融合了多种文化元素和建筑风格,在建筑材料的选择、装饰细节的雕琢和空间布局上都展现出极高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在建筑修缮和保护传承方面,黄印武教授秉持着尊重历史、保护建筑的核心理念,致力于将静态的建筑遗产转化为动态的文化传承。他说,每一座建筑都是历史的见证者,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和时代记忆,在保护与修复的过程中,需怀揣敬畏之心。

谈及泉州后申遗时代建筑的修缮与保护时,费迎庆教授着重强调了法规的重要性:“这些建筑是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其人文价值的保护范畴越广泛,与日常生活的关联就越紧密,必须严格遵守相关法规,确保每一项工作都合法合规。”

当前,在建筑修缮和保护领域,人才断层问题日益凸显,成丽教授对此表达了深切关注。她指出,建筑修缮不仅是一项技术活,更是一门需要深厚底蕴和丰富经验的手艺。由于种种原因,技术人才队伍出现严重断层,许多传统的修缮工艺和技法因此面临失传的风险。

针对“如何更好地活化侨乡村落的华侨建筑”,费迎庆教授回应道:“应将其与当地生活服务相融合,如改造成书屋、民宿或咖啡厅,既保留历史风貌,又服务居民、游客,使之成为乡村文化地标,促进经济发展。”

泉州文化遗产研究院、北京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杨昌鸣表示,“闽南传统建筑的保护与修缮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专家、学者、社会各界以及广大民众的共同参与和努力。”

业内专家表示,此次沙龙的成功举办,不仅展示了泉州市在闽南传统建筑保护方面的决心和成果,也为其他地区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参考,将成为保护修缮闽南传统建筑的一个新起点,为闽南地区的传统建筑保护工作注入新的活力与智慧源泉。

原文链接:https://www.fjtv.net/haibo5/folder8565/folder8572/2024-12-30/6371072.html#6371072


(编辑:蔡君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