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传统制造工艺与AI技术相遇,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近日,机电及自动化学院的老师们通过一场别开生面的创新实践课程给出了答案。
在华侨大学工程训练中心,一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题的创新实践课程吸引了近30名来自境内外及各民族的学生的积极参与。课程借助AI技术支持,将水晶内雕、热拓画等传统工艺与激光剪纸等现代技术相结合,为学生们带来了一场沉浸式的文化与科技交融体验。
“金老师,你今天不一样了!”当学生们走进实验室时,眼前的场景让他们惊叹不已。几位授课老师身着汉服和民族服装,仿佛从历史走来,热情地向学生们打招呼。其中,金花雪老师是朝鲜族,她身着传统朝鲜族服饰,将民族文化元素融入课程设计。她指导学生利用AI技术生成身着民族服饰的人物形象,并通过激光内雕技术将其制作出来。金花雪表示:“希望通过这样的创新实践课程,让更多学生了解少数民族文化,感受中华文化的多样性与包容性。”
在热拓画制作环节,吴瑕老师指导学生将设计好的传统民族图案转印到帆布袋上,创作出独具特色的DIY作品。而在激光剪纸体验区,许童童老师则带领学生通过电脑软件建模,将指令传输到激光雕刻机床上。短短几十秒,一个精美的少数民族人物形象剪纸便呈现在眼前。
这些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的结合,不仅让学生们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也让他们在实践中体会到了科技创新的魅力。来自中国台湾的张伊辰同学表示:“这是我第一次接触这些传统技艺,感到十分新奇。与不同文化背景的同学一起学习,也让我对中华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
作为2025年华侨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月”的立项活动之一,本次创新实践课程充分发挥了AI技术的优势,为传统工艺注入了全新活力,同时让课程思政以更加生动、鲜活的方式深入人心。
课程负责人朱来发表示:“AI技术为传统工艺注入了新的活力,未来,我们将继续探索科技与文化的深度融合,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力量。”通过来自境内外及各民族学生的共同参与,本次创新实践课程不仅促进了多元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也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生动的实践案例。

AI软件学习

活动现场
(责编:蔡君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