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QU News

华大新闻

华大新闻

    10月19日,来自马来西亚,中国香港、澳门、台湾等地区的文学院港澳台侨学生“百村千人行”团队,赴安溪考察调研。听完安溪县石盘村的茶叶故事后,来自马来西亚的张凯婷同学如是说:“茶文化是中国的文化标签,铁观音是安溪的文化标签。了解茶文化,也是在读懂中国故事。”

  为贯彻落实《华侨大学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暨南大学重要讲话精神专项行动计划》,文学院结合学科专业特点,在“文化育人”上花大力气,在“故事化人”上做大文章,将中国故事与国家实力、国家形象耦合相通,将中国文化传承与“侨校+名校”发展战略紧密相连,通过中国文化和中国故事拨动爱国心弦,让境外生切切实实感受到新中国成立70年来取得的巨大成就,努力构建境外生客观、全面、生动的中国观、爱国观,使“一个中国”“一国两制”观念更加深入人心。

学生在上巳节活动现场体验传统文化

心相通:减少文化误差,弥合文化缝隙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讲好中国故事,不仅需要高度的热情,还需要高超的技巧。为此,文学院一方面重视课堂专业文化知识的传播,开设“华学大讲堂”,邀请北京大学孔江平教授、清华大学张美兰教授等著名专家学者为师生开展传统文化讲座近百场;另一方面在文化实践上下足功夫,带领境外生深入基层,亲历文化史料第一线、深入乡村振兴第一线、游览祖国大好河山第一线。

  学院在开展校史馆、博物馆、纪念馆等文化教育基地研学的基础上,结合节日契机开展爱国、爱校主题教育;延伸第二课堂,在“三下乡”社会实践服务及国学助教志愿服务方面推陈出新,有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贯穿于实践育人全过程,既让境外生感受到祖(籍)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伟大成就,也让他们体悟中国人民朴实向善、奋力拼搏的新时代风貌;积极开展国情调研,推进国情教育。这不,10月19日“百村千人行”文学院实践团在安溪县石盘村的研学实践,就让境外生们在田野调查中了解了中国乡村的发展现状,对国情社情民情有了更多的认识,对青年学子的时代责任与担当有了更深的体悟和期许,也对他们进一步打通心底隔阂、弥合文化缝隙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文相连:坚守文化传承,根植文化自信

  中国道路的行稳致远得益于中国文化的强力支撑。文学院在坚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基,传播优秀传统文化方面下好了文化品牌的先手棋,为境外学子提供了一个丰富的文化精神家园。该院“觞鼎中华文化节”“汉字文化大赛”“刺桐吟诵会”等文化品牌实践活动已连续开展十多年,近些年更结合专业特色搭建实践平台,成立了传统非遗剪纸学习小组、国学海棠社等文化学习类社团。

  文学院还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由院内延伸到校内,由校内扩展到校外,为推动文化育人院企合作奠定坚实的基础。该院开展校外南音、梨园戏、南少林武术、古琴、茶(香)道等文化教学实践,与泉州泉府印象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共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基地”,让境外学子从静室寻雅的调香技艺,到精巧灵动的木偶研习,从大珠小珠落玉盘的琵琶独奏,到禅武合一、强身健体的少林武术中,都能感受到中华文化一脉相连的伟大魅力,进而激发文化自信的内在动力。

  努力坚守,用心根植,落地开花。在精耕细作中,文学院成功申报了福建省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示范基地,相关文化成果先后荣获教育部“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动成果奖、福建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一等奖、福建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等奖等荣誉。

血相融:讲好中国故事,拨动爱国心弦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儒家思想同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其他思想文化一道,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重要滋养”。文学院充分认识到中华优秀文化是文化育人的根基,在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方面做起了大文章。

  一是推动故事教学与社团活动有效融合,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的趣味性。学院将“南音艺术、《诗经》、孔孟儒学(以“四书”为例)、老庄(寓言育人)、史汉、唐诗宋词、四大名著、古文学、书法艺术”等9个境外生传统文化学习计划融入穿越话剧社、蒹葭汉服社、华音社、电影协会、茶苑协会等院属学生社团进行故事教学,并依托闽南文化研究中心、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中国语言文字研究中心、海外华人文学暨台港文学研究中心等院属科研机构编写文化故事读本,让境外生在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感受到粘度。

  二是推动境外生和境内生融合发展,增强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持续性。该学院“‘子衿’境外生成长计划”以“一位专业导师+一位优秀境内生+三位境外生”的模式,通过由师到生的递进方式建立立体化、科学化育人模式,在专业学习、职业规划、实践创新、文化认同等方面给予境外生润物无声的帮扶,让境外生在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感受到温度。今年5月,该院2016级汉语言文学专业台湾学生林宜臻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五四讲话后撰写的学习心得登上了“学习强国”平台。

  三是推动人才优势和资源优势融合发展,增强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术性。该院召集古代文学和海外华文文学方向资深教师,编写面向境外生传播传统文化和民族认同感的读本,助力境外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特色教材“校本化”建设,在教学相长中培育境外生的学术品格,引导他们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在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感受到厚度。

  

  在“心相通、文相连、血相融”的专项教育体系中,将中国故事由“自己讲”变为“共同讲”;在贯彻落实专项行动计划中,由“要我做”到“我要做”,这就是文学院的小故事,也是文学院的大文章。


    (原载《华侨大学报》第977期第四版)


(编辑:张为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