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赵勇进 毛雨森

    【小传】

    吴建国,生于1966年3月,南通市通州区刘桥镇人,中共党员,1987年毕业于华侨大学物理系。1987年8月参加工作,任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工程师。 1992年10月任广西百色地区靖西县副县长。 1995年10月起,历任中科院党组办公室副主任,高级工程师,中科院物理研究所所长助理、副所长、党委副书记(主持工作)、研究员。 2004年2月至2006年3月,任四川省绵阳市委常委、副市长,2005年2月任中国科学院行政管理局局长、党委书记,2011年6月升任中国科学院副秘书长兼行政管理局局长,现为中国科学院副秘书长、博士、研究员。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委员,中央国家机关优秀青年,中国科学院十大杰出青年。

    【故事】

    3月下旬,记者赴京采访中国科学院副秘书长吴建国。此前一个多月,吴建国都在全国各地不停地调研,西安光机所、中科院奥运园区、北京新技术基地、上海分院人才公寓建设工地,都有他的身影。

    作为分管中科院后勤工作的副秘书长,吴建国说,此次密集调研的目的是为了落实中科院白春礼院长关于“营造良好生态系统,发挥支撑服务体系的基础保障作用”的指示精神,着力解决科技工作者特别是中青年人才的“3H”需求。

    什么是3H?吴建国说:“3H就是指住房(Housing)、子女入学和配偶工作(Home)、健康(Health),我们要解决科学家在这三个方面的实际困难,让他们安心科研。 ”

    一个成天在实验室搞科研的人,走出实验室,专门做服务工作,我们问吴建国是否值得?他说:“中科院有10万科学家,他们背后需要做服务的人,需要我这样一个‘后勤部长’,我知道我的服务价值有多大。我只能殚精竭虑,不能有半点马虎。 ”

    26岁担任靖西县副县长

    1992年,国家实施“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的第六个年头,时任中科院院长周光召表示要坚定地和贫困地区的人民站在一起,将科技扶贫开发列为院重大科研项目,继续向贫困地区派出精兵强将,帮助贫困地区尽快改变面貌。

    这一年,组织上计划选派吴建国去地方挂职锻炼。当时,他有两难,一是对实验室的迷恋;二是对妻子的依恋。

    1983年,吴建国从通州区刘桥中学毕业后,考入华侨大学物理系。1987年8月,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分配至中科院物理研究所。

    吴建国喜欢在科学的海洋中遨游,触摸未知世界的点点滴滴,揭开一个又一个令人惊喜的奥秘。在参与研究的国家“863”微重力项目时,有一次,他居然整整一周都待在实验室中,没有迈出大门一步。

    要完成其中的一个真空实验,吴建国必须每一个小时记录一次实验数据。饿了,吃个馒头;累了,打个盹。就是靠着那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他和几个同事一起攻克了难题,填补了国内空白。该项目在1992年荣获中科院科技进步二等奖。

    吴建国的妻子是他的中学同学,大学毕业后,一个在北京,一个在平潮的南通肿瘤医院。

    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吴建国终于抛家舍业,离开了娇妻和爱子,踏上一条充满挑战和希望的道路。

    妻子在平潮剖腹产生下儿子还没出院,吴建国就收拾行装,离开家乡,奔赴革命老区广西百色,出任靖西县任科技副县长,时年26岁。

    广西百色地区,不仅以邓小平领导的百色起义而闻名,更以其经济落后而著称。靖西县位于中越边境,名副其实的老少边穷地区,当时有56万人口,99.4%是壮族,80%在贫困线以下。吴建国分管科技、经济工作,为熟悉县情,一个多月时间,他跑遍了全县24个乡镇的大部分村寨。在一个偏远的深山里,一个老人握着吴建国的手说:你是清朝以来到这儿最大的官。

    为了让外界了解靖西、参与靖西的开发建设,吴建国组织了一场宣传战役。他组织建立靖西资源开发项目数据库,亲自动手撰写文章、信息20多篇,在各种报刊上发表。协助制订《广西石山地区扶贫开发总体战略规划》,结合当地的资源提出工业发展的“四小龙头”计划。到1995年“四小龙头”计划得到实施:建起锰铁合金生产企业4个;以硫铁矿、重晶石为原料的化工、建材工业初见成效;以蚕丝深加工为主的轻纺工业投产;利用丰富的中药资源开发的制药工业投产并扩建。

    此外,小水电厂、糖厂、电池厂相继竣工,新增投资近亿元,三年的固定资产投入是该地区从1949年到1992年中投入的3倍,有效促进了靖西的经济发展,实现群众脱贫17.5万人。

    在靖西的3年中,他组织举办了工、农、医、科、贸科技培训班376期,共计3万多人(次),加强了靖西的科技队伍建设。

    一次,为了筹建一个项目,吴建国深入广西、贵州、云南交界的山区,冒着风雨,打着手电,穿行在崎岖的山路。等到白天原路返回,才发现,小路一侧,就是悬崖绝壁,把吴建国吓出了一身冷汗。执意要陪同的县公安局局长说:“你是我们的宝贝,出了事我担当不起啊。 ”

    当时《中国青年报》报道了吴建国科技扶贫的事迹,先是《年轻学者任职壮乡悉察民情》,后是头版头条《年轻科技副县长,靖西脱贫诸葛亮》,把他誉为广西新时代的“小诸葛”,全国最年轻的副县长。

    身在基层,吴建国想得最多的就是如何为当地的发展服务。 1994年9月,吴建国和孔繁森同时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称号;1994年、1995年吴建国两次被评为“中科院有突出成绩的科技副职”;1995年、1996年两次被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授予“有突出贡献的科技副职”;1995年被香港学者协会、国家科委联合授予“振华科技扶贫奖励基金服务奖”;1995年当他踏上归途的时候,被靖西县人民政府授予“荣誉县民”称号。

    开启中科院建设管理改革

    1994年,吴建国在靖西县任职期满,由于靖西人民的真诚挽留,他毅然决定留在当地继续工作。直到1995年10月,因工作需要,组织任命吴建国担任中科院党组办公室副主任。这一年,妻子也终于调到北京工作。

    1997年6月,吴建国担任物理研究所所长助理,吴建国成为中科院当时最年轻的厅级干部,这年他31岁。两年后升任物理研究所副所长。

    在担任物理研究所副所长、主持党委工作期间,他率先提出“打破围墙、共享资源”的口号,中科院由此掀起了科研基地园区规划建设的高潮。

    15年前,走在北京中关村隶属于中国科学院的各研究所之间,满眼是蜿蜒不绝、重重叠叠的围墙。计划经济体制背景下生长起来的研究机构几乎无一例外地形成相互封闭、力量分隔的体系。

    吴建国在《科学新闻》创刊号上发表了“拆除围墙、共享资源”的文章,对后勤改革和园区建设提出开创性意见。建议先从形式上打破院所的界限,开放办院,加强所与所的联系。

    吴建国的建议得到实施,围墙拆除后,单是门卫,就从原来的一个加强营减少到不到一个班,极大地节约了开支,优化了资源配置。

    吴建国说,数学所的围墙打开了,第一个走过大门的就是南通老乡、所长杨乐院士。

    随后,《中国科学院科研基地园区规划建设基本原则》实施,科学园区、研究基地和研究所的建设和改造必须按照规划先行的原则,配合学科的总体布局,由院统筹安排和调整各基地、研究所的布局和用地。在研究所集中的地区,打破各研究所的所界,拆除所际之间的围墙,统一规划、统一物业管理,以避免重复建设,实现资源共享、提高土地及基础配套设施使用效率……

    后来,吴建国被任命为中科院行政管理局局长、副秘书长,分管全院的基建、后勤等,和那次的建议有着一定的联系。

    吴建国在物理所担任副所长6年期间,致力于现代研究所的管理创新,努力搭建最佳的管理平台,着力于科技成果的开发转化。2000年,吴建国荣获“中国科学院十大杰出青年”称号和“中央国家机关优秀青年”称号,当选全国青联第九、十届委员。 2003年,物理所被中科院评为优秀领导集体第一名。

    回到中科院,吴建国就任行政管理局局长。他说,白春礼院长就任后,对后勤的要求越来越高,必须保障好科学家的科研生态,坚定地站在他们身后,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让他们把五分之四的时间用在科研上。

    再下基层支援西部开发

    上世纪90年代初,科技青年纷纷出国淘金、下海弄潮。吴建国也在做着出国深造准备,为在进一步科研工作中一展宏图打下坚实的基础。然而,他选择了实验室。

    如果沿着科研的道路走下去,从工程师、高级工程师、研究员一路走来的吴建国,极有可能成为顶尖的科学家。然而,他选择到地方去锻炼。

    西部大开发热潮涌动,中组部决定派遣科技干部支援西部建设,2004年下半年,有过扶贫开发经历的吴建国再次踏上征程,出任四川省绵阳市委常委、副市长。

    在绵阳,吴建国分管教育文化和科技城建设等。绵阳的基础教育在四川很有名气,吴建国在绵阳的两年,高考成绩屡创历史新高,本科上线率和万人比雄居全省第一。

    针对还有不少学生升学无门、就业无能的情况,吴建国提出,必须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养蓝领阶层,把绵阳打造成“西部职业教育基地”。

    吴建国抓住建设绵阳科技城的机会,专门在科技城规划了10平方公里的职业教育园区,吸引了一批有志于职业教育的名校、名师、名企集聚绵阳,大力发展各类职业教育,西部一流的职业教育基地初具规模。

    吴建国离开绵阳的时候,绵阳已经拥有高等职业学院一所,中等职业学校(含技工学校)45所,其中,民办学校15所。另外,有职业培训学院4所,短期培训机构和学校近百所。全市中等职业学校每年招生3万人左右,有在校生7万余人。职业学校设置的近百个专业基本覆盖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部层面。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率连年在95%左右等。每年完成对农村实用技术培训30万人次,全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30万人次左右。

    (本文采访得到陈国华同志的帮助,特此感谢。)

    原文链接:http://www.zgnt.net/content/2012-05/08/content_204732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