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林一心(一排中)与林恒(一排右一)一家在华大合影

    早报讯 (通讯员张罗应 记者陈武亮 实习生张浈敏)原福建省委书记,华侨大学首任党委书记、原副董事长林一心先生于3月6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9岁。消息传到华侨大学,华侨大学师生对学校的创始人之一、首任党委书记和原副董事长的逝世无比哀痛。华侨大学发去唁电,对林一心先生的逝世表示沉痛哀悼,对其家属致以最深切的慰问。

作为华侨大学的筹建人之一,林一心先生为华侨大学的创建、复办和建设发展呕心沥血,鞠躬尽瘁,作出了巨大贡献,是华侨大学的杰出领导者和奠基人。

1960年,时任福建省委书记处书记的林一心得知国家同意筹办华侨大学,立即与著名侨领庄希泉、庄明理、张楚琨等奔走于北京、福建之间,协调地方政府,支持华大创办,并担任了华侨大学第一任党委书记。

1978年,时任福建省委书记的林一心任福建省复办华侨大学工作筹备领导小组组长,为华侨大学复办作出了重要贡献。林一心先生还多次走访海外侨胞、港澳同胞等,鼓励他们支持华侨大学办学。他先后当选为华侨大学第一、二、三届董事会副董事长,第四届董事会董事,第五届董事会荣誉董事。

林一心生平

生于1912年,福建永春人,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共厦门市委书记,福建省委组织部部长、省委书记处书记兼华侨大学党委书记,中侨委副主任,中共福建省委书记,国务院侨办副主任、党组书记、中共第十二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中国海外交流协会常务理事,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顾问,是中共七大、十二大代表,第一至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委。1994年在北京离休。

他始终是那么无私

□早报记者 陈武亮

实习生 张浈敏

通讯员 雷伟军 文/图

林恒是林一心的亲侄子,昨日下午早报记者来到华侨大学他的家里,听他讲述有关林老的一件件往事。

创办华大倾注大量心血

1962年林恒就来到了华侨大学,他说,叔父林一心为创办华侨大学倾注了大量心血。当时华大面临“两难”——师资和物资,林一心当时为此多方奔走,获得中央同意,从北京上海等地调了一大批名师到华侨大学任教。他说,当时调清华大学教务处负责人到华侨大学主管教务,调一名教育部副部长到华侨大学任校长。建校之初,华大人才济济。

另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副食品紧缺。林恒说,那时正值国家困难时期,物资非常紧张,师生副食品供应非常困难。“在他的主持下,调任了当时分管晋江地区物资供应的晋江地区财务书记(王福起)来管理华侨大学的物资供应,学校副食品供应困难的问题得到了很好的解决。”

不准亲属借自己名头办事

在林恒眼里,叔父林一心对亲人非常严厉。他说了一个有趣的故事,上世纪80年代初,林恒的儿子以优异的成绩赴外留学。“他当着我的面问儿子‘你有没有在外面说我的名字?’,我儿子顶了他一句‘在上海谁知道你的名字啊?’。”他说,林一心对他儿子的回答不但没生气,反而觉得放心。

林恒说,叔父长期在福建任职,有亲人请他帮忙,如果是不符合原则的请求他决不会答应。尽管他曾任福建省的省委书记,他的几个妹妹仍在老家永春当售货员。离休之后,他这种原则性仍然不减。“我儿子结婚时,他曾告诫我儿子不要请客,大肆操办,否则会找他们理论。”

唯一一次破例“公车私用”

现在公车私用的现象屡见不鲜,林恒说,叔父对公车使用原则性很强。“他曾对我们说,如果他在车上,他可以带我们一下。如果他不在,我们决不能坐政府给他配的车。”

1960年,林恒到南平工作,南平冬季严寒,出发前他买了一大麻袋棉被。那时陆路很难走,他买了船票。“当时我住的地方离码头很远,一个人搬不动。”他说,那时正是困难时期,大家都吃不饱,拉货的三轮车只愿拉近路,“远的地方不去,即使多出钱也不愿意。”

他等了几个小时,也没人愿载他,开船的时间很快就要到了。“我只好去找叔父,请他用车将麻袋送到码头。”他说,尽管他非常着急,叔父也没有答应。“是司机偷偷开车帮他把麻袋运过去的。”

    原文链接:http://szb.qzwb.com/dnzb/html/2010-03/09/content_13376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