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QU News

华大新闻

华大新闻

王祎和学生们在一起

    王祎是新闻与传播学院的一名“网红”老师。今年3月,有学生将她主讲的《跨文化传播》课程制作成视频上传网络,被人民网等微博“大V”转载,总点击量达570多万次。9月,她又因生动活泼的课堂讲解、亲和幽默的个人风格,获评华侨大学2016-2018学年“学生最喜爱的教师”。不过她表示,“只希望做好一名老师该做的事情,安安静静地教书,让学生在我的课堂上真正学有所获。”
  王祎主讲《广播电视概论》《国际新闻与传播》《跨文化传播》等课程。在她看来,能把学生从网络、手机、朋友圈里的精彩世界里拉出来,这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一种“成就”。更重要的是,在课堂上,从学生的眼神、表情里,她能感受到他们对问题的思考和回应,也因此,她每天都会收到学生的私信,探讨关于专业、生活等话题。在校园里,王祎还经常被学生们“拦截”,面对面答疑解惑。
  入职华大三年,每一堂深受好评的课背后,都是持续的积累和长久的付出。“要在讲台上站稳,真的蛮难的。要想把课讲好,就需要准备更多。”王祎通过参加培训和观看网络慕课提升教学技能,经常与同事交流研究课堂的引入和铺展节奏,更重要的是“利用大量业余时间不断跟进社会热点和流行文化,了解学生当下感兴趣的话题,和课程理论真正结合起来,让学生不仅有兴趣、能听懂,更知道怎么从专业的角度使用这些理论解释现象、指导生活实践”。在课堂上,她用轻松的表达、通俗的语言、连贯的节奏进行拆解、阐释,把晦涩难懂的理论问题具体化、现实化,从而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对社会问题进行独立思考。
  正是这些充足的准备,才让王祎的课堂真正“有料”“有货”。2016级广播电视学专业的巫怡杰并不是《广播电视概论》课的学生,但是却一次都没有旷课,更在没有考核压力的情况下,按时完成了所有的课程作业。“像我这样的学生,在王祎老师的课堂上有很多。我现在基本可以用课堂上学习的知识来分析当下热点传播的成因、发展等问题。”
  精心准备的课程得到学生好评的同时,也得到奖项的认可——王祎曾获得华侨大学“精彩一堂课”比赛一等奖、福建省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二等奖等。对待这些荣誉,她笑称自己有些“佛系”,“教书育人是我乐在其中的事情,不是为了得到认可才去做。我更看重在这个过程中自己教学能力的提升,这样才能给学生更多、更好的内容。”
  课堂之外,王祎是学生指路的明灯、心灵的导师。“和学生有关的事情,我都很喜欢做,这些对我来说不是负担,而是享受”。为迷茫的学生提供职业规划建议;为大三的学生开设考研分享会;帮大四的同学修改应聘简历;为面对情绪问题的学生提供心理疏导;给参加“挑战杯”“大广赛”“创新创业”等各类比赛的学生做指导老师;担任学院微信公众号运营团队的指导老师……“虽然经常半夜一两点还要回复微信,但是学生的信任,是让我觉得最有价值感的事情。被学生需要是我最大的幸福。”
  2017级广告班学生陈兴参加科创比赛时得到王祎的指导,“王祎老师真的太用心了。从项目计划书撰写到logo设计,再到财务设计、商业模式分析,并且亲自上阵提前为我们路演,她跟进了每一个环节。”他翻开比赛时与王祎老师的微信聊天记录,感慨地说:“每一条60秒的语音,都凝结着王祎老师的支持与鼓舞。”
  “学生是我的快乐之源、治愈之源。”王祎上学期一周要上十四节课。因季节性感冒诱发咽炎,她带着不适感去上课时,发现讲台上有一瓶水、一包喉糖和一包坚果,旁边还留有匿名字条——“记得喝水吃喉糖,感冒才会好,身体好了再吃坚果,可以补充营养。”原来,这些都是学生关切她的身体留下的。辛勤的付出得到学生的反馈令王祎感动,学生细致的关怀也让她倍感温暖,“不管怎样都问不出来是谁放的,真的很感谢他们。”
  而今,学生们表达喜欢的方式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改变。有的学生会拍下照片,有的录下声音,有的直接在朋友圈里上一段小视频,还有的会制作“王祎表情包”。“一不小心得到大家的认可,还是挺开心的。”不过,王祎坦言,她一直以来想要的都只是自由自在、继续平凡地在自己热爱的三尺讲堂上授课,让学生们不虚此行,有所触动和收获。
  采访的时候,2013级广播电视学毕业生齐思雅从宁夏来到厦门问候王祎老师,她笑着说:“我和祎姐现在就像姐妹一样。遇到生活、工作的问题,我还是会第一时间联系她。”
  “只要你要,只要我有,有求必应。”这是王祎对学生最真诚的承诺。

    (原载2018年12月11日《华侨大学报》第二版)

(值班编辑:张为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