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aching and Research

教学科研

教学科研

近日,我校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陈宏伟课题组在Angewandte Chemie学术期刊发表了题为“Ion Co-storage in Porous Organic Frameworks through On-site Coulomb Interactions for High Energy and Power Density Batteries”的研究论文。Angewandte Chemie创刊于1888年,由Wiley-VCH出版社出版,是国际化学和材料领域最具影响力的顶级综合性刊物之一。

针对传统锂离子电极已接近其实际可用能量密度极限的挑战,陈宏伟课题组以多孔有机框架为研究对象,提出了“次级电化学活性模块”(SEBUs)组装的材料设计策略,实现了包括PF6/Li+、OTF/Mg2+、OTF/Zn2+的多离子共储存。

bbd171c3288d179759774ea34fef677.png

图:(a)SEBUs策略示意图;(b)阴阳离子共储存框架的化学结构。

该工作首次发现阴阳离子共储过程中存在的特殊动力学平稳期,表明阴阳离子的储存过程可以互相促进。详细研究表明,除了常见的离子—偶极相互作用之外,阳离子也可以通过框架内的阴离子—阳离子库仑相互作用获得额外的扩散驱动力,从而维持其快动力学。得益于此,有机框架电极材料具有大容量和快动力学的特征,有望突破传统锂离子电极的性能瓶颈。

为了进一步发挥电极的性能优势,研究人员通过激活高压的三嗪阴离子储存,实现了新颖的三重储存模式。该框架电极具有高达878 Wh/kg和28 kW/kg的电极能量和功率密度,且循环寿命超过20000次。该研究工作对开发高能量、高功率密度的新型电极材料具有指导意义。

上述研究的主体工作由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2020级博士研究生孙文路完成。该研究得到了福建省和厦门市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并得到华侨大学分析测试中心、中科院苏州纳米所纳米真空互联实验站、上海交通大学物质科学原位中心的支持。

论文链接: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nie.202300158



(编辑:侯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