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 the Media

媒体华大

媒体华大

    11月26日,高全将从为期一周的2017中国(厦门)漆画展返并,心中没有了丝毫的忐忑。生逢这样一个创新创业的新时代,故乡对他的吸引力从来没有如此强大过。

  回到山西6个月的高全将,俨然还是一个南方人,一口福建普通话,中等个头,体形偏瘦,目光炯炯有神。只是在接到老家人电话时,却说的是一口标准的文水话。

  1987年出生的高全将,从考入华侨大学艺术设计专业开始,就生活在泉州,一呆就是11年。他大二开始接触大漆艺术,之后,就追随自己的老师一路坚持,直至回到山西。

  在母校,高全将是美术学院四才子之一,而在泉州漆画界,像他这么年轻搞大漆画的人很少,做得好的就更少了。2014年,他的作品《华侨旗帜民族光辉——陈嘉庚为国宣劳》入选了第十二届全国美展,2015年,他的作品《休渔期》上了央视和浙江卫视。今年年初,他还受聘为华侨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导师。

  为什么要回山西?“一是媳妇在山西。我们是大学同学,她家在太原,又是独生女。我们异地生活了3年,权衡下来,还是我回来比较现实。二是平遥是著名的四大漆艺之乡,我想把咱们省的漆艺文化更好地传承下去。”

  不久前,在位于太原新城南街的一座底商楼里,记者采访了高全将。

  宽大的房间里弥漫着一股特殊的味道,一张矮桌上,大大小小的碗里放着各色大漆材料,地上有一些作品随意摆放着。“这几天,我正在搬工作室,因为这里冬天没有暖气,用空调湿度达不到,没法创作。前几天变天的时候,我研磨了一上午,因为需要水磨,水太凉了,手指不舒服了好几天。”

  大漆画,是用天然漆树切割的生漆作画。有人说,搞漆画就是带着镣铐跳舞。意思之一是漆材料比较珍贵,采集生漆不易,行内有“百里千刀一斤漆”之说。二是漆画的属性特殊,有“天画一半,人画一半”一说,理想温度要在25℃至35℃,湿度要在80%,因为不同的温度和湿度所产生的艺术效果不同。三是工艺周期长。一件成品大约需要3个月以上才能完成。磨漆画需要前期预埋,不断地丰富层次效果,不断地研磨,而且大漆没有纯白色,为了增加明度区别,贴蛋壳、镶螺钿、贴银箔是常用的表现手法。但大漆画的生命力极强,数千年不变,而且随着时间推移会越来越润泽如玉,是我国传统工艺中的精品、极品。

  “我从小喜欢画画,上了大学后,一接触漆画就放不下了。而且,我和大漆天生有缘。说来也怪,几乎所有人接触大漆都会过敏,所以行内有‘被大漆咬了’一说。我当时故意去试,结果只是轻微症状,十几天症状就消失了,以后也没再过敏。”

  “我回来以后,去拜访了山西漆画艺委会秘书长、山西大学美术学院武贵文教授。他让我参加了我省第三届文博会。会上5天,亲朋好友来了都顾不上打招呼,我都在进行大漆文化科普。会后,联系我的有十几二十个人,有文创平台邀请我进驻的,有要投资产品开发的,还有一些喜欢大漆画的有缘人要把我带到展会上大大小小的几十件作品都收藏的。9月20日至27日,我带着花费5年心血创作的《一路·漆彩乐章》参加了我省第三届漆画展,作品被赞助商收藏,还入选了2017中国(厦门)漆画展。”

  “如此看来,家乡人对大漆艺术的认知程度,比我预想的要好得多,而且文博会让我对大漆画这个传统行业有了新的认识。我们山西历史文化底蕴这么深厚,建筑、壁画、民俗等元素都可以进行漆画创作。”他指着收购的窗格、秤杆,甚至外出游玩时捡到的爬满蝉蜕的一盒树叶,信心满满地说。

  高全将曾经给自己写过一句话,“匠心·一种坚持的倔强”。的确,在他身上,就是有一股不屈不挠的精神。“既然回来以后的前景如此看好,我能做的就是用心创作了。没有作品的艺术家就是普通人一个,还谈什么传承传统文化?”高全将说。

  30岁,正是干事创业的好年华。大漆画,专业素养、实践锻炼、工匠精神,还有我们的传统工艺,坚持下去,他的前程就是一片光明。

    原文链接:http://epaper.sxrb.com/shtml/sxrb/20171205/661481.shtml